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黃賓虹《萬鬆煙靄》:如入夜山

初樞昊
2018年03月14日08:55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黃賓虹:《萬鬆煙靄》賞析

  萬鬆煙靄(國畫) 132.5×66.5厘米 約20世紀40年代 黃賓虹 中國美術館藏

  黃賓虹(1865-1955)初名懋質,后改名質,字朴存,別號予向、虹廬、虹叟等,中年更號賓虹,以號著稱,浙江金華人。其畫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后以黑密厚重、黑裡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早年主要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主編《神州日報》《神州大觀》等刊物。1926年參與發起“金石書畫藝觀學會”,著有《黃賓虹談藝錄》等。

  據《黃賓虹著述所見攄錄》,黃賓虹的著述,甲項畫類(理論、技法、史料)有63種,其中包括收入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的《古畫微》《金石書畫編》講義及《中國畫學史大綱》等重要著作﹔乙項金石類26種﹔丙項工藝美術類5種﹔丁項詩文類12種﹔戊項編纂類25種,包括與鄧實合編、神州國光社出版的皇皇巨著《美術叢書》。他豐沛的學養,廣博的中國美術史知識,堪稱“畫史”﹔遍游故鄉及江南名勝之外,他還西到四川,南至兩廣,北上幽燕……對祖國山川名勝了然於胸,寫生數以萬計。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黃賓虹可謂真正的實踐者。對歷代名畫的精熟,對畫理畫法理解透徹,以他的長壽,從容汲取,漸次領悟,積健為雄,水滴石穿,由“漸悟”而“頓悟”,“技進乎道”,終成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集大成者。

  筆墨與“黑賓虹”

  《萬鬆煙靄》無年款,但筆墨近看一片迷茫,遠觀則生機盎然,神韻流溢而又朴茂無華,應為19世紀40年代最成熟期的“黑賓虹”作品。1937年,黃賓虹應邀赴北平鑒定書畫,兼任國畫研究院導師和北平藝專教授。不料“七七事變”爆發,全家陷北平,不得南歸。於是“伏居燕市,謝絕應酬,惟於故紙堆中,與蠹魚爭生活,書籍、金石、字畫,竟日不釋手。”(《八十自敘》)“伏居燕市”過程中,其畫風完成了“白賓虹”向“黑賓虹”的轉變。

  “左山右水”式構圖

  此作為黃賓虹畫中常見的“左山右水”式構圖:近景山勢圓渾而起伏和緩,蒼鬆夭矯其間,高高低低,一片蓊郁,數間屋宇,掩映於山間平地,朝向右前方。一條小路,起自右側一角的江邊,逶迤向上,隱入山后升騰的雲霧間。雲霧之上,草木蔥蘢的高山,與近景幾乎連為一體。山的右側,留白的蜿蜒江水,與雲霧氣脈相通……層疊的遠山,則將畫面推向渺茫的天空。在右上方空白處,題曰:“黃山平天矼望西海門,深谷中萬鬆煙靄,如入夜山。賓虹。”

  畫中封閉而重疊的地貌特征,令人聯想到黃賓虹的家鄉皖南。幾無黃山特征卻“如入夜山”的視覺感,不僅源於自然,更源於他對古畫的研究:“北宋畫多濃墨,如行夜山,以沉著渾厚為宗,不事纖巧,自成大家。”

  “一波三折”的筆法

  全作筆法鬆秀而筆筆分明,講求“一波三折”,以點染法將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綠點染到水墨線條之中,“丹青隱墨,墨隱丹青”,色墨沉凝斑駁,滿紙氤氳淋漓,已是法自心生,令人渾忘其所從出。高遠幽深而富於變化的景致,蒼茫朦朧的畫面,如傅雷所稱,有“模糊復燦爛”的視覺效果,又有些他喜歡的印象派油畫的味道,正是畫家畢生追求的“渾厚華滋”的美學意象和造化心源的總結。

  黃賓虹常用“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來形容用墨之妙。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五筆七墨”說:“筆的‘五法’曰:平,如錐畫沙;留,如屋漏痕﹔圓,如折釵股﹔重,如高山墜石,如金之柔,如鐵之秀﹔變,李陽冰曰:‘點不變謂之布棋,橫不變謂之布算。’余稱之為‘六如’法。墨的‘七法’曰:濃、淡、破、潑、積、焦、宿。唐以前多用濃墨,王維、李成始創淡渲,有淡墨法。以淡破濃,以濃破淡,互相融洽,因名破墨。破墨之法,盛行於宋元,明代以下,知此漸尠。吳小仙、郭清狂輩,枯筆焦墨,恣意涂抹,墨法盡廢。沈、文繼起,偶用古法。董玄宰師董、巨,紹其遺緒,兼皴帶染,方便初學。至若焦墨之法,垢道人擅其長;宿墨之法,釋漸江盡其美。潑墨雖始於王洽、二米,高房山而后嗣響寥寥矣。”黃賓虹認為,充實、豐厚、超越的筆墨,本身就構成繪畫的視覺蘊含,不應假借文學性的聯想與提示,因而不喜歡那種以潦草浮薄的技巧描繪一個意象,然后注入文學意義的文人畫。正如他所說的,“畫有三: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二、絕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寫意,魚目混珠,亦欺世盜名之畫;三、惟絕似又絕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畫。”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