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曾經的“准年貨” 挂歷流行那些年

2017年12月08日10:0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挂歷流行那些年

  ▲1993年挂歷內容多樣。其中,以領袖為主題的挂歷較為走俏。 李士炘/攝

   1990年10月30日,《北京日報》2版

   1991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5版

  ▲1980年12月27日,《北京日報》3版

  ▲1983年12月1日,《北京日報》1版

   1981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1版

  ▼1990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2版

  ▲1994年12月4日,《北京日報》1版

  ▲1990年11月17日,《北京日報》2版

  ▼ 1995年12月28日,《北京日報》6版

  ▲1992年底,京城挂歷市場打起促銷戰,甚至出現“買10送6”,無奈反響平平。宋維剛/攝

   1995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

  ▼1988年10月28日,《北京日報》2版

  ▲2001年12月5日,《北京日報》8版

  曾經歲末年初,挂歷是每家每戶的“准年貨”,它讓家中的年味兒更濃郁,也被當作年節送禮的佳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牆上的挂歷甚至還代表著這個家庭的審美和生活水平。

  “大美人”風靡遭質疑

  在挂歷發展初期,頗受百姓歡迎的是印著靚麗美女圖片的挂歷,也被稱之為“大美人”。那時,斯琴高娃、陳沖、鞏俐等明星都曾參與這種挂歷的拍攝。“大美人”曾影響了不少人的審美觀,也成為他們認識“美”的重要途徑。

  但“大美人”的風靡,招來了一些質疑聲。1980年讀者鄧獻致信《北京日報》,“12月4日,我們到書店想買個1981年的挂歷,跑了三裡屯、東單、王府井等十多家商店,挂歷的畫面都是美人像,想找其它畫面的,實在太難了。不知有關單位和設計者是怎麼想的?”在1982年1月7日《北京日報》“顧客之聲”欄目中,讀者趙振成、趙奎惡也對美人像挂歷頗有微詞。“去年底,我們部隊准備買些台歷和日歷,跑了不少商店都說無貨。商店裡印有美人像的挂歷倒是應有盡有。試問,在部隊會議室、戰士的營房裡能挂這些嗎?”讀者歸僑、杜敏則在1984年的來信中建議:出版、印刷部門多印些首都風光主題的挂歷吧!

  到了開賣1991年挂歷的時候,人們發現挂歷內容開始注重創新。其中,有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珍貴歷史照片為內容的“共和國的締造者”挂歷﹔有以第十一屆亞運會亞運場館、亞運村等宏偉建筑為內容的“亞運之光”挂歷﹔有展現祖國美好山川的“江山如畫”挂歷。(1990年10月30日《北京日報》2版,《立意脫俗內容求新——1991年挂歷市場探訪一瞥》)

  此時,曾經佔盡風光的“大美人”已芳蹤難覓。北京膠印廠副廠長高原說:“大美人?過去哪年不印個百八十萬本。最多的是1985年,光我廠就印刷了180萬本……可今年大美人的挂歷還不到5萬本……”這一年,領袖人物挂歷成了熱門,有的很快便脫銷。(1991年12月14日《北京日報》5版,《挂歷市場走向成熟》)

  此后幾年,挂歷設計者們使出渾身解數,除在畫面精美上下功夫外,有的挂歷還配上了小詩、警句,甚至設計出香味挂歷、黑白挂歷等特色產品。但行內人仍感嘆,挂歷“出新”越來越難了!

  剎住濫送濫發之風

  挂歷也帶來了“風氣”問題。1981年10月12日,北京市政府召集城近郊八個區和有關部、委、局負責人開會,傳達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剎住國內互贈挂歷不正之風的緊急通知。當時的情況是,不少單位把贈送挂歷作為“走后門”、拉關系的一種手段。

  北京市政府做出指示,凡是為了贈送國內單位和個人的月歷、年歷、挂歷,一律不准印刷。已經印好的,應轉售給商業部門供應市場﹔尚未印刷的一律停印。隨后,一些機關和單位紛紛響應,把“不准用公款印制、購買挂歷送人”列為糾正吃喝等不正之風的措施之一。(1981年10月13日《北京日報》1版,《堅決剎住互贈挂歷不正之風》)

  但沒過兩年,有些單位又在挂歷上做起文章。在自制挂歷上印著單位名稱或生產的產品,名曰宣傳產品、做廣告,卻送到了本單位職工的手中。

  1983年12月1日,《北京日報》在頭版發表署名為“一言”的文章,其中提到:“黨和國家的干部,不想著職工的利益是不對的。但是怎樣才能使職工得到利益和好處?最根本的一點是按著黨的路線把生產搞好……但有些單位領導的著眼點不是努力發展生產,而是巧立名目,濫發實物和‘現金補貼’,連作為時間象征的挂歷也成了一種‘職工福利’。”

  這篇言辭犀利的文章指出,挂歷之事看來是小事,其實危害很大:一是直接給國家造成了經濟損失﹔二是腐蝕了職工隊伍,助長了部分人的貪圖國家便宜的個人主義思想﹔三是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因此,濫發挂歷之風也應在邊整邊改之列。(1983年12月1日《北京日報》1版,《莫把挂歷當“福利”》)

  一些學校也認識到挂歷贈送之風的弊端。1990年12月,署名為“建新”的讀者給《北京日報》寫信稱,宣武師范附屬第一小學校長向全體家長倡議:今年一律不給學校干部、教師送挂歷。(1990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2版,《寒冬未盡春風來》)

  1994年12月,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在門口黑板上寫著:“臨近年終,請家長們不要給老師送挂歷和紀念品,教育好孩子是我們每一位老師的職責。”(1994年12月4日《北京日報》1版,《棉花胡同幼兒園公告不收挂歷》)

  挂歷包書皮一度受寵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挂歷從牆上“走”了下來。

  1990年,一種“挂歷包”出現在北京街頭。許多北京人把前一年家中的舊挂歷制作成簡易手提袋,出門時隨身攜帶,時尚又環保。一本挂歷一般有13大頁,可加工成13個手提袋,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圖案,不僅年輕人喜歡,老年人也愛不釋手。(1990年11月17日《北京日報》2版,《京城流行挂歷包》)

  除此以外,挂歷還有不少用處。有的家庭把舊挂歷墊在寫字台的玻璃板下,讀書、工作時有賞心悅目之感﹔有的把舊挂歷墊在櫃子或抽屜裡,外觀整潔,還有防潮作用﹔有的用舊挂歷給上學的孩子包書皮,厚實、美觀,一度成為孩子們炫耀的“資本”。

  一本舊挂歷對於盲校學生來說,還是最好的盲文紙替代品。1995年,就有單位和企業舉辦公益活動,發動社會群眾為盲童捐贈舊挂歷,待裝訂成盲文紙的標准規格后送到中國盲人協會,分發給北京盲校及全國其他地區盲校的學生。(1995年12月5日《北京日報》5版,《“迎新年,為盲童獻愛心”活動將舉行》)

  挂歷熱“退燒”

  盡管挂歷市場幾度意圖重振,但往日的輝煌的確一去不返了。

  1988年剛入10月,1989年挂歷就迅速入市。然而,人們給予的熱情不似當年。挂歷受冷落的原因,總結下來大致有幾個“先天不足”。一是缺乏藝術性,大部分挂歷依舊老面孔:上邊彩色畫面,底部幾行是年月日。二是缺乏時代感,選題不新。三是挂歷價格偏高,從上一年的4至5元漲至8至9元,有的高達16元。(1988年10月28日《北京日報》2版,《1989年挂歷“先天不足”》)

  北京曾在1990年冬天出現過“挂歷大戰”的混亂局面:街頭張挂著成片的挂歷﹔“買十贈三”甚至“贈六”等變相給回扣的做法在個體書攤上公而告之,為公家採購挂歷者有的借機中飽私囊﹔地下出版商非法出版、批發挂歷……

  到了1992年底,賣1993年挂歷的商戶們別說盈利,不賠就算走運了。街頭挂歷攤打出“買十送十”的廣告,也收效甚微。“少說賠了五六千塊吧。”美術館書攤的年輕商戶沮喪地說,原本這裡是京城賣挂歷小有名氣的地方。木樨園、交道口等處的挂歷攤主也抱怨,要這種行情的話以后不敢干了。(1993年1月7日《北京日報》2版,《挂歷“山窮水盡”了嗎》)

  1995年末,北京挂歷市場冷冷清清,昔日街頭的“挂歷長廊”銷聲匿跡,“買一送多”的挂歷削價大戰也偃旗息鼓。有北京國營經銷挂歷最大網點之稱的花市新華書店,所銷售的挂歷品種比上一年少了近一半。在知名的甘家口挂歷市場,一位個體戶苦惱地說:“一天才賣二十多本,連本兒都沒賺回來。”(1995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歲末,挂歷市場靜悄悄》)

  挂歷市場的衰落,實際上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關系。曾經挂歷的興起與居室四壁白牆的時代是相適應的,隨著室內裝潢越來越多樣、高檔,挂歷作為居室裝飾物的位置也越來越尷尬了。(1995年11月27日《北京日報》6版,《挂歷熱 退燒了》)

  2001年底,北京僅剩一些書店和批發市場的少量攤位還在售賣挂歷。經營者們直言,再不可能從挂歷身上賺到大錢。這一切的緣由,或許是因為人們對挂歷的“感情”發生了變化,挂歷再也不是家庭裡的生活必需品和年節饋贈的佳品了。(2001年12月5日《北京日報》8版《挂歷過年透心涼》)

  文字:汪丹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責編:魯婧、潘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