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內908.5萬成交 民國幣王如何5年內翻價近3倍

2017年7月17日,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中,罕見民國幣王在三分鐘內908.5萬元人民幣成交,順利創造中國金幣拍賣新紀錄。圖為拍賣現場
2017年7月17日,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收官之日,C廳,13:00,中國歷代錢幣專場准時舉槌。沒過多久,那枚罕見的民國幣王:民國?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時隔五年再次現身,其以380萬元人民幣起拍,拍賣師話音剛落,場內瞬間應價加價,在我尚未反應過來的1分鐘內已經跳躍式加價至790萬,由委托席1645號叫出,在此膠著約幾分鐘后,場內買家退出。最終,這枚拍前被賦予重要期待的民國幣王以790萬元人民幣落槌,908.5萬元成交,順利創造中國金幣拍賣新紀錄。整體拍賣全程最多三分鐘,加價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可謂狂風驟雨般迅疾,可見買家目標之明確。就這樣,短短三分鐘,不知名買家花掉了近千萬買了一個比1元硬幣稍大一點的金幣。
其實,此番並非這枚民國幣王的首次露面,就在五年前的2012年,香港邦瀚斯“中國古董瓷器和工藝精品”拍賣會,此枚金幣就以410萬港幣(約355.88萬元人民幣)成交,刷新當時中國錢幣成交最高紀錄,不過此記錄沒有保持多久。2016年,北京誠軒,一枚1902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樣幣以450萬元人民幣起拍,經過多輪競爭,最終以550萬元落槌,加佣金以632.5萬元成交,刷新了當時單枚機制幣拍賣的紀錄。2017年,杭州,它不負眾望,再次以908.5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折桂。
僅僅五年,它就翻價近三倍。
實際上,此樣金幣目前市面上流傳的有兩枚。2008年,第一枚金幣在香港首次露面,這枚由NGC鑒定品相為64級高分的金幣在香港錢幣拍賣會上一亮相就被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人士以52.6萬美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約為387萬港幣)的價格收入囊中。2012年,另一枚金幣,也就是今日上拍的這枚,同樣現身香港,和那枚相比,這枚品相更好,由有“老幣行家”之稱的美國PCGS錢幣鑒定評級公司評定為金盾64+的高分,並由張作霖曾孫女親自送拍,流傳更加有序。
這枚“民國幣王”長什麼樣?
2017西泠春拍 民國?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 直徑:28.5mm 起拍價:380萬元人民幣 成交價:908.5萬元人民幣(含佣金)
此枚金幣以黃金胚餅打制,直徑2.85厘米,比當下流通的1元硬幣大一點,正面有張作霖戎裝像,背面見“龍鳳黼黻[fǔ fú]圖”,即為早期民國國徽“十二章國徽”所用圖案,背上還刻有“伍拾圓”及“中華民國十六年”字樣。此金幣上的“伍拾圓”字樣可非等同如今流通的五十元人民幣之價,而是應與當時銀幣“壹元”相對應,“伍拾圓”相當於50塊銀元(現大洋)。
金幣上人物塑造傳神,立體感強,正面人像右方有三粒幣模不規則所形成之“痱子”,可用於判辨真偽。表面光亮,反差明顯,圖案深打,雕工精美,邊緣線狀紋路清晰,堪稱中國近代幣的杰作。
金幣被美國PCGS錢幣鑒定評級公司評定為金盾64+
魯迅等人設計的龍鳳黼黻圖
此幣系1927年天津造幣廠試制,目前存世僅有兩枚,是中華民國政府當時所發行的硬幣中價值最高,也是現今世界上最為罕見的一枚民國時期金幣,堪稱“民國幣王”,歷經戰亂能流傳下來,一直由張作霖及張學良家族直系親屬親自保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帶到英國,於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攜至美國。
從品相上看,它堪稱完美,為當今存世品相最佳之張作霖五十元金幣。
除了“好看”,這枚金幣還自帶故事,它牽涉到一些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如張作霖、張學良、魯迅等,凝聚著那段風起雲涌的歷史風雲。
首先,張作霖金幣鑄造的這一年,是中華民國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
1926年至1928年間,張作霖掌控北京與天津。此幣於1927年由天津造幣廠試制。1927年6月,張作霖就任民國大元帥,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也是北洋軍政權最后一個統治者。1928年6月4日,在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身亡。
此枚誕生於關鍵的1927年的金幣,可謂濃縮張作霖一生之傳奇,成為審視民國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重要物証。它如同一面歷史的鏡子,令后人藉此可聚焦民國時期政治權力、中外關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在當時,掌權者鑄造有自己頭像的錢幣是一股時尚潮流。辛亥革命勝利后,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天津造幣廠就鑄造了兩種流通紀念幣。一種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另一種是“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袁世凱上台后則開始鑄造帶有其像(身著軍裝)的共和紀念幣,登基時還發行了身穿龍袍的洪憲紀念幣。袁世凱倒台后,各地軍閥紛紛仿效發行紀念幣。所以,在那個時代,發行帶有自己頭像的金銀幣就是最大的時尚,張作霖1927年被推舉為“大元帥”后自然極力開造有自己頭像的錢幣。
張作霖像
張作霖,字雨亭,生於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被盛京將軍增祺收編,1916年袁世凱死后,他被北京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領奉天督軍,兼省長,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后,張作霖的實力范圍在東北三省,全盛期奉系轄區更擴至熱河、察哈爾、綏遠、直隸及山東。1920年直皖戰爭中支持直系獲勝后,實力擴展至山海關關內。其子張學良是中國近代史中的愛國民族英雄,曾被周恩來評價為“民族英雄”及“千古功臣”。
1927年,張作霖被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等擁護“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6月18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就任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權,並令潘復組織軍政府內閣。就在張作霖掌控北京與天津期間,當時規模最大、組織最完備、設備最精良的天津造幣廠生產了四款銀元:20元及40元金幣銅樣各一款,以及這兩枚極罕見的50元金幣,這些錢幣當時並未流通,今歸類為特制樣幣。民間普遍認為這枚錢幣數額不多,每次出現,總會惹得無數藏家激烈爭奪。
對於張作霖以及張學良的一生,歷史諸多敘述,而張家財產的下落也是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這枚金幣是流傳下來了,此番再出現,驚艷藏界。
其次,這枚金幣背部所用的國徽圖案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使用,圖案中西合壁,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有效結合了西方紋章布局和中國傳統之十二章圖案:圖案中含日、月、星辰、山、龍、鳳、宗彝、斧、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吉祥物,象征決斷、穩定、明察、潔淨、孝養、文採等喻意。
從相關記載看,該國徽的設計由魯迅主持。
1912年,魯迅應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入教育部任職,后改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魯迅日記》1912年8月28日條中詳細記載了魯迅與錢稻孫、許壽裳兩位同事,共同擬定國徽圖案,並提交,或未通過也未公布。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刊載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對國徽設計作了闡釋,並附設計圖(錢稻孫草繪),圖下注明,在此前圖案擬定稿的基礎上,按國務院會議指定意見修改。設計由魯迅親自執筆,並書寫設計闡釋。
魯迅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魯迅也參與了造幣幣樣的設計。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易幟,十二章國徽同時廢止。
吳鼎昌為天津造幣總廠題寫“造幣總廠”四字門額
天津造幣總廠舊照
再次,就連鑄造這枚金幣的天津造幣總廠也非等閑。其歷經30多年,全稱為“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是民國北洋政府的中央造幣廠。追溯其淵源,最早可以到“總理北洋機器局”,后歷經多次損毀、改建、合並,直到民國元年,北洋政府將原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進行合並而成,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天津造幣總廠的前身就是北洋造幣局和造幣總廠。
十幾年間,雖市場整體趨向理性,但對於那些存世罕見、地位高、藝術性及品相好的錢幣而言,成交價依然堅挺。
從商代貝幣、戰國漢代刀幣和布幣,到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方孔銅錢,再至民國“袁大頭”、“孫小頭”等機制幣,中國錢幣承載了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為眾多愛好者和藏家所珍。相對古錢幣大起大落的市場表現,老機制幣由於數量稀少難以炒作,無論環境如何,其一直保持平穩增幅。張作霖像系列硬幣本就屬民國人像幣章中大珍,歷年拍賣中皆有高價創出,向來為藏家珍視。而現身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的這枚張作霖金幣更是老機制幣中的頂級珍品,不管在制作工藝和收藏價值上都遠超“袁大頭”、“孫小頭”這兩枚“當家花旦”。
2004年,中國嘉德首次舉辦“古錢幣專場”,拍品中既有先秦貨幣,又有漢唐以來歷朝歷代的稀少名譽品種古錢幣,品相優美,得到了眾多買家的青睞。此后,北京誠軒、香港金球、華夏國拍、北京翰海、北京保利、西泠印社、上海英脈、上海朵雲軒均推出了錢幣專場,深度挖掘古錢幣的價值和特有的魅力。
2013年中國嘉德春拍,一枚寶源局造背鎮庫大錢以220萬元人民幣起拍,253萬元成交。此枚系海外回流,曾於2009年底在日本東京上拍,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100萬元,不到4年價格已翻兩倍多﹔同年嘉德秋拍,咸豐元寶寶泉當五百雕母150萬元起拍,218.5萬元成交,打破雕母錢的成交記錄。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現有雕母大部分或流出海外,或入捐各大博物館。留存在市面上的雕母自然更是稀如星鳳。這枚寶泉局“咸豐元寶”雕母,未經流通,品相上乘,近年罕見。
機制幣俗稱“硬幣”,和紙幣相對而言,包括金幣、銀幣、銅幣、鋁幣等。大多是西方錢幣管理體系剛剛引入中國時首次採用西方機械印制和鑄造的。實際上,清政府在滅亡之際都沒有能夠統一幣制,雖曾一度成立所謂的“造幣總廠”,但由於政令不通,就又出現了各省局自主造幣的情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機制幣退出流通領域,到1980年前后,機制幣作為一種收藏品的出現再度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並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載體。
來源:雅昌藝術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