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鑒定中的真與偽

尹吉男

2016年09月26日08: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書畫鑒定中的真與偽

  《書畫鑒真與辨偽》

  朱萬章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年9月版

  尹吉男

  收藏與鑒定構成了一種穩定的歷史關系,這是鑒藏的實質。所謂書畫鑒定即是對傳世書畫的“鑒真”與“辨偽”。我想朱萬章新作的書名就是體現的這個含意。

  早年,張珩(1915—1963)先生想建立“書畫鑒定之學”(見張珩《怎樣鑒定書畫》,《文物》1964年第2期),他的方法由於有現代書刊的出版得以公開傳播。張珩的方法已經具有現代意義,與古代的方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近現代這一領域對傳世書畫鑒定研究是通過三種途徑同時展開的:第一是收藏家和古董商,第二是博物館專家,第三是大學的美術史學者,這是三種不同的學術場域,但殊途同歸。當我們認為所有的書畫作品都能鑒真與辨偽的時候,這自然體現了追求真理的價值觀或科學主義的真偽觀。必須承認,今天對古代書畫的鑒定方法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還是有很多書畫作品的真偽問題至今無法解決,並獲得共識,董源的《溪岸圖》和蘇軾的《功甫帖》的紛爭就是如此。事物絕對意義上的“真”也是本質主義的歷史觀。在鑒定實踐中,求真比辨偽更難。求真需要力排眾議的勇氣、扎實有根的學養、身經實戰的經驗。說到底,鑒定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在學術研究引領下的實踐。這種實踐是系統的,而非局部的或碎片式的。方法論在實踐中尤為重要。

  作為較為系統的方法上的書畫鑒定的總體論說,前有張珩的《怎樣鑒定書畫》,后有謝稚柳(1910—1997)的《鑒余雜稿》、徐邦達(1911—2012)的《古書畫鑒定概論》和楊仁愷(1915—2008)的《中國書畫鑒定學稿》等。作為重要書畫鑒定個案研究的學者,除了上述提到的,還有啟功(1912—2005)、劉九庵(1915—1999)、方聞、傅熹年、傅申、楊新、薛永年、王連起等,實際上他們在鑒定的個案研究中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畫的時代風格和鑒藏譜系的總體認識。朱萬章在本書中都有涉及。

  本書的最突出的一點是對客居嶺南地區的書畫鑒定大家蘇庚春(1924—2001)的評介,對其鑒定方法與實踐有詳盡的梳理,這是近幾十年來同類書畫鑒定著作所沒有的。由於作者與蘇先生有過多年的當面受教經歷而使這些內容具有特殊意義,對我而言更是如此。當年我隨國家文物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學習過一段目鑒,曾聽說該小組原來的成員名單有蘇庚春先生,因其身體原因未能參加,說明當時業界對他的認可。

  本書另一個特點是結合了作者個人的具體研究,集中反映在“書畫鑒定個案解析”中。在整部書裡所列舉的書畫作品實例中,除了分藏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之外,還以其曾經工作過的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為例,這些藏品對他來說如數家珍、觀察入微。同時又常以他所熟知的廣東地區的書畫家的作品作為綜合分析的對象。后來,本書的作者於2013年調入國家博物館工作,在研究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心得。

  朱萬章是一位勤奮的中青年學者,出版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嶺南近代畫史叢稿》、《居巢居廉研究》、《書畫的鑒藏與市場》、《髡殘》、《陳師曾》等論著20余種,撰寫美術史與書畫鑒定論文近百篇﹔2000年以來,研究領域開始涉及近現代美術史和當代美術評論。

  本書是源於朱萬章先后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和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多次上課的課件和講稿,即考慮到了講課的系統性,同時也考慮到了通識教育的普及性。因此在知識的難易程度上並不均衡。有些部分是淺顯的基本常識,有些則是深入的研究。無論如何,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本書不失為中國書畫鑒定學的入門的“津梁”,可與同類書籍參照並讀。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