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羽讀《歐陽中石談書法》有感:傳道授業解惑也
當代書法的發展,尤其是在最近30多年的書法熱潮中,書法創作由前期的自由性創作走向專業化道路,書法教育居功至偉。對於書法教育的推動,歐陽中石等老一輩高等書法教育的開拓者功不可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業界出版了許多書法技法方面的教材,這些大多都能從新近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歐陽中石談書法》這本文集裡找到根據。此書選錄的內容大部分是歐陽中石早年所寫的書法學習教材、書法評論、為書學論著及碑帖所作的序跋,讀來頗受教益,基本體現了30余年來歐陽中石所堅持的學術觀點和教學思想。
“書為形學”。書法創作要在一次性的揮寫中做到點畫形態、空間結構的准確到位以及線條、筆法的豐富變化,需要過硬的書寫技術,這是書法創作的基石。而要想在某種書體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也必須在技術上下功夫。《歐陽中石談書法》一書,對書體進行了系統化梳理:從書體概論到歷史演變,再到具體的筆法、結字特征等問題,都進行了切實深入的闡述。這種學術梳理往往被當代書法研究者所忽視,實則需要作者具備扎實的創作實踐和教學經驗。實際上,歷史上那些有成就的書法大家,無不對這些最為基礎的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和體會。
歐陽中石在長期的書法教學實踐中,還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學書者做到“一學就會,少學多會”。他說,書法是學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現在學習書法很難像過去那樣有很多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就此,他總結出打“圓心”的方法,即學書法猶如練習射箭和打靶,要學會瞄“圓心”,抓住要害,學會觀察,才能事半功倍。
書中也涉及對傳統的態度。歐陽中石認為,中國書法的歷史高峰在古代、精品也在古代,我們應該將前人的精華加以繼承,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而不是另搞一路,要明白“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對書法傳統的精粹,首先要做到“傳”——傳其正統、傳其大統。當然,對現代人一些學古的經驗及創新的成果也不能視而不見,但先生重視傳統遠過於創新。他認為,字“好”而能“新”當然最為理想,只是“新”而夠不上“好”,那就談不上藝術,隻能歸為“野狐禪”式的雜耍而已。
很多學書者,常常通過臨帖來學習傳統。對於臨帖,歐陽中石反對從頭至尾一字不落地抄書式的臨摹,他認為臨帖要“先精而后博”,即可以選擇部分甚至個別的字臨習、研究、吃透,以練眼、練手和練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個觀點與馬世曉所強調的“用功於一筆之內”的態度是基本一致的。精練解決得法、入門,博學在於拓展、充實、開闊眼界。隻有用“盡精微”的態度深入研習書法,才有可能達到“致廣大”的境界。
對於書法,歐陽中石始終強調要達到“文心書面”,即他常常所說的“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賦以生機”。也就是說,“書面”是形式,“文心”是內涵,書法外在的表現形式與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質都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息息相關。如何達到這一點?他認為,書法屬於文化范疇,學習書法必須從學習文化入手,“搞文化的人不一定會書法,學書法的人必須懂文化”,尤其應該具備詩詞文章方面的修養,其他藝術門類也與書法藝術相互映照、相互影響。
有著50余年教學生涯的歐陽中石,常自稱是一名“教書匠”,是把經過歷史、社會檢驗了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而已。他致力於教授書法、研究書學,但他最關心、考慮最多的還是中國書法優秀傳統的傳承。先生的學養和精神從這本《歐陽中石談書法》中可窺一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8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