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隋煬帝蕭后冠西安首露真容
中新社西安9月5日電 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日在西安披露,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隋煬帝蕭后冠已完成實驗室考古與保護,專家明確了蕭后冠的基本結構、加工工藝、材料屬性,為研究隋唐時期禮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田進攝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介紹,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間,考古發現了隋煬帝墓及隋煬帝蕭后墓,在蕭后墓出土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冠,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田進攝
由於蕭后冠結構復雜、腐朽嚴重等原因,考古人員決定整體提取后進行實驗室考古清理。2014年7月7日,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護送蕭后冠至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合作開展清理保護。田進攝
“我們的總體想法是認真觀察、謹慎清理、保守推進。”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負責人、“三秦學者”楊軍昌告訴記者,考古人員開始時按照探方平面清理,提取蕭后冠周圍的文物。在冠的表面清理時以花冠花蕊為主,沿著花冠或花梗推進。在整個額箍清理出來后,以額箍為基准,貼著冠的框架向外,發現花樹后,明確花樹的結構組成,進而明確了花樹與框架的連接關系。田進攝
通過實驗室考古清理並結合無損X光探查,蕭后冠首次露出真容。楊軍昌說,蕭后冠的框架由兩博鬢、呈十字交叉的兩道梁和呈環帶的三道箍組成。其上花樹13棵,花樹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構成,在冠后腦位置有12塊水滴形飾件。經過分析研究,明確了制作蕭后冠所用銅、金、珍珠、棉、絲等主要材料,以及錘揲、掐絲、鑲嵌、珠化等飾件加工工藝。田進攝
據史書記載,隋朝皇后冠應佩戴12棵花樹,而蕭后冠上卻發現了13棵花樹。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認為,蕭后雖是隋朝的皇后,但埋葬時已到唐代,13棵花樹可能是一種禮遇。田進攝
趙強表示,此次實驗室考古中,首次發現了南方地區隋唐時期的棉,為中國棉花的栽培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還首次發現鎏金銅珠化工藝制品,也揭示了隋唐時期銅釵、鈿花復雜的結構與工藝特征,是中國實驗室考古的典型案例。田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