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藏品展示>>C>>陳履生

陳履生:評論家需要獨立品格

陳履生
2016年08月31日16:04 | 來源:新快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陳履生:評論家需要獨立品格

發展到今天的藝術評論,名聲不是太好,一直都像工具一樣。不管怎樣都無益於專業和社會,也無益於評論自身。如何秉持獨立的精神發揮評論的專業作用和學術意義,在當下成為很嚴重的問題。而這一問題並不是隱性的存在,而是到了沒有人喊打的老鼠過街的狀態。當然,作為評論家是需要反省的,更需要批評的批評。專業水平的高低是一個方面,即使低了或不夠,但不會對社會和專業造成危害。問題是專業倫理和學術導向出了問題,則是害人害己。

評論需要獨立的精神,評論家需要獨立的品格。為社會所左右,為金錢所擺弄,都難以產生真正的評論。獨立的精神和品格需要合適的文化土壤,當今中國的文化土壤已經變質或板結,人工的化肥太多,自然的有機肥料嚴重不足,因此,很難支撐獨立的精神與品格,直接導致了批評的萎靡和蛻化,使得真正的批評難以生存。在這雜草叢生的原地,即使有幾株健壯的生長,也被淹沒在其中而被人們忽略不計。時代發展到今天,作為評論家也是無可奈何。但責任還在。《道德經》之“道經·第十三章”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評論家的“身”是很重要的,自己不珍貴不愛惜,那麼,藝術的天下自然就不是你的天下,更談不上承載天下使命的寄托。所以,評論家的名聲很重要。而為了這個社會名聲,就不能懼怕因事而得罪人。事實上,從事藝術批評而能守身,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的選擇有時難為外人道,不知為什麼。可悲的是,如今,當你告訴別人為什麼,別人也未必信,因為現實中很難成立這樣的理想化的理由。還是回到過程中來說,願打願挨,都是自己的事。過程並非想象中的可以享受的美好,卻在豐富自己的人生過程,因此,過程中的苦也好、累也罷,甚至是趕時間的匆匆忙忙,特別是趕專欄中的那個發稿的時間點,最痛苦的是有時候一個晚上在電腦前不知道寫什麼,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江郎才盡。慶幸的是,還是熬過來了。

這些絕大多數都可以稱為評論的文字,表現了一個積累的過程,也反映了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歷程。

(作者: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