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網訊(編輯 白?)2015年春節期間,在中國游客的集體“熱炒”之下,一種具有除臭、沖洗、烘干、抗菌甚至臀部按摩功能的日本馬桶蓋一下子火了起來。仔細一想其實這也挺正常,雖然人們平時一般都恥於談論有關排泄的話題,但是畢竟“人有三急”確實也是不能回避的問題。作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了,國人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去國外旅游時順便購買那些能提供更多便捷功能的馬桶蓋回家,想來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不過,在沒有那麼多高科技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解決排泄問題的呢?中國古代的馬桶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就為您娓娓道來那些歷史上與馬桶有關的奇聞趣事。
西晉 青瓷虎子
馬桶誕生
侮辱輕蔑的表達
話說,中國最早的馬桶,也許是受了漢高祖劉邦的啟發。據《史記》記載“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當年劉邦為了侮辱儒家的知識分子,曾經把自己的尿撒在他們的帽子裡。這一頗為流氓的行為激發了漢朝后世皇帝們的惰性,他們從此也都懶得親自上廁所了,就開始想辦法將自己的燃眉之急化解到一個特殊的容器之中。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宮廷曾經用玉制成一種容器,然后由皇帝的侍從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容器擁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虎子”。之所以被稱為虎子,相傳是在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曾射死臥虎,然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容器並朝裡面撒尿,以此來表示對猛虎的蔑視,所以后世也就管這類容器叫做“虎子”了。由此可見,作為一種承接穢物的容器,與馬桶、尿盆相伴相生的往往是一侮辱輕蔑之意。於是,到了唐朝時,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唐高祖李淵他們家的先人中有一位名叫“李虎”的,所以為了避諱,從唐朝開始,“虎子”就改稱為“獸子”或著“馬子”,再往后的俗稱也就是沿用到今天的“馬桶”和“尿盆”了。
故宮收藏的清代馬桶
皇室專享
窮盡極奢的產物
馬桶發展到清朝,皇帝、后妃們使用的馬桶被稱為“官房”,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採用木、錫或瓷制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官房也都裝有錫質內裡,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從資料看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准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如廁,舒適度一點兒也不比現在的馬桶差,隻不過不能沖水罷了。
而要說到最為奢華的古代馬桶,那還等算是慈禧老佛爺的“太后官房”。這種官房是用檀香木制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后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同時官房的底部還放有干鬆香木細末。當太后需要“出恭”時,太監要把用繡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后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后,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淨房。淨房一般設在臥室床的右側,明面上裝一扇或兩扇小門,裡面是不足一米寬的死夾道,專門為便溺用。宮女把油布鋪在淨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裡。太后如廁之后,再由宮女將官房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臟物后,擦洗干淨,放入新的干鬆香木細末,恭等老佛爺的下一次使用。
手紙出現之前 古人使用的“廁籌”
不用沖洗
如廁之后的清潔
之前大熱的日本馬桶蓋的一大功能,就是可以免去使用手紙的麻煩。在中國古代估計不會有這樣的馬桶,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解決如廁后的清潔問題呢?雖然造紙術是中國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手紙才被真正運用於到人們的廁后清潔之中。據后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敬惜字紙”的意識也沒有漢民族那麼強烈,所以廁紙才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元史》列傳第三后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后”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后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賢良孝順的伯藍也怯赤精通婆媳相處之道,連婆婆用的手紙都要先用自己的臉試試軟硬度,不過從中我們也得知那時候的手紙可能沒有現在這麼柔軟吧。
而在此之前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古人又是用什麼作為如廁的主要衛生用品呢?答案是:竹片。而且即使是皇室一族也不例外。在唐宋以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竹片。與手紙相比,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毛刺甚多,萬一竹片不夠光滑,傷了使用者的臀部,那想來也是讓人心塞不已的事情。據《南唐書 浮屠傳》記載,南唐后主李煜就曾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品質。這也可以算是禮佛帝王中最值得稱道事例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