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熱議美術館人才難求問題,竊以為這並不光是美術館的問題,而是整個藝術界系統生態出了問題的反映。原因很復雜,現實情況就是各美術館的領導普遍認為人才難求,然而通過我個人的研究考察后,認為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禁想問:美術館人才真的“一將難求”嗎?
當然不是。提起這個問題,大家第一感覺是因為國內的大學教育系統跟不上時代發展,極其缺乏美術館學、藝術管理等專門學科,大學教育條件滯后等情形,我想請問:那麼老一代的美術館館長們有沒有經過這些專門的學科學習呢?我還用媒體上大家比較熟悉的兩位館長舉例:今日美術館原館長張子康、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他們上學時是沒有專門的美術館學的,就是連當初的美術系或美術學院的教學同西方發達國家比都是滯后的,那麼為什麼他們能把美術館經營得不錯呢?答案就是實踐中通過業務的不斷學習、自我能力的漸漸提高讓他們成為了優秀的美術館人才,可見脫離學院后的實踐、學習、提高才是更重要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教育系統的改進和學科專業化就不重要,那是國家政府的事情,自不必多言。我只是想說,在時代背景的現實情況下,在美術館人才的成長中佔重要因素的並非大學教育。
有人提出“國內美術館缺乏專業的策展人員、管理人員和推廣人才”,這話又錯了。現今國內經驗豐富的知名策展人已多達上百人,再加上每年各美院和綜合大學及海外院校相關專業的留學生畢業,人數估計上千,且不說新手和已經有些經驗的年輕策展人,就說那上百人的知名策展人隊伍,美術館為什麼不去聘請他們呢?我想原因有兩點:一、美術館資金緊張,達不到策展人提出的薪酬及策劃優秀的展覽運營所需的費用﹔二、互相看不上。說白了就是中國人特有的內耗,這在藝術界早已不是秘密。
管理人才和推廣人才缺乏嗎?當然不缺,為什麼會覺得缺?因為你要求專業人員會的東西雜且不專業,你需要一個行政管理人才學貫中西美術史嗎?如果有這樣的人早已去深造或做學術研究了,為什麼要到你的美術館做管理?再舉個例子,如陳丹青所說:一個畫畫兒的你非要他英語達到多少級,這不是荒廢人才麼?
話說回來,為什麼很多美術館招不到所需的人才?因為這些美術館的領導或許對美術館的運營理解就是錯的,只是一味地向西方看齊,不結合實際,沒有理事會,一權獨大,顯然這是非常不專業的。
現在美術館招聘員工已形成非常僵化的四個條件:學歷、專業、經驗、能力。筆者認為,前三項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項——能力!對美術館運營的能力,社會資源整合的能力,交際能力,談判能力,與藝術家、政府、企業溝通的能力等等,當然這些是可以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如果一個美術館只是僵化地復制國外優秀美術館的表面,不去探索結合本國國情、時代背景的發展之路,最后面臨的就是倒閉。
目前,國內的一些美術館光知道辦“大師展”,不厭其煩地花費巨資來引入西方藝術觀念,把那些還未蓋棺定論的藝術家請來開壇講法,絕對是有媚外之嫌。應了俗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而“自家的主持沒粥喝”。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是提升廣義上的公眾藝術素質,而不是狹義地和什麼國際藝術接軌。國內美術館隻學西方美術館的皮毛而看不清美術館存在的本質意義,其結果就是盲目跟風“大躍進”,最后淪為商業地產的精神垃圾場。
回到本文的話題,要想招到適合國內美術館發展現狀的人才並不難,難的是矯正資本家、投資商和美術館館長們對美術館的偏頗理解。美術館的招聘及整體運營都急需一場改革,這種改革應是自上而下的:“改”的是領導者對美術館的藝術觀念,“革”的是美術館管理運營的命脈。隻要不拘一格選人才,中國的美術館就不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