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TCHUP”這個英文單詞在中國並不具有普遍的認知度,甚至不太符合一般單詞的拼讀規律,這個雅思詞匯不過就是茄汁(蕃茄醬)的意思,只是它的出身比較特別,詞源為“馬來語”,發音又與廣東話裡的“茄汁”相同。可能正是出於一種“刁難”一下的壞趣味或者難被記住也無所謂的態度,劉斌、李震、熊時濤的三人藝術小組在去年做第一個展覽時便選用“KETCHUP”作為標題,此后干脆沿用為他們組合的名稱。而小組的“總設計師”劉斌在制作名稱標識時,還把KETCHUP做了個鏡像翻轉,徹底把難以識別升級為了一個圈套,正如那則經典的校園笑話,某個名字裡有生僻字的同學總會在點名的時候讓老師出丑一樣,觀看KETCHUP的作品,也時常會讓觀眾有種被茄汁迎面來襲的體驗。
三男一台“女性藝術”大戲
KETCHUP是在去年由劉斌、李震、熊時濤三個人組成的一個“新人不新”的藝術組合,在他們的首展“KETCHUP/茄汁”中,滿場對當代藝術大師的流行符號混搭、戲仿式的作品以制作成本價的規則出售,致使開幕之前,所有作品已被搶購一空。試問有誰能拒絕一隻售價僅有3500元的巨大的赫斯特鯊魚布偶呢?更何況這隻超級可愛的鯊魚還是由一位著名的獨立設計師、兩位美院老師兼城市規劃專家聯手共同設計完成的呢。在那個“售罄”的現場,一位當代頂級雕塑家一直不斷地重復同一個問題:“做得這麼好,為什麼才賣這麼便宜呢?!”當然,同樣一場“樂買會”不會再次發生了,成本價銷售只是作為首展主題下的一個藝術行為被實施展開的。
能把作品做得讓人很有購買的沖動似乎是KETCHUP的一項專長,這一點在第二個《女性藝術大展》中被更具說服力地體現出來,對於KETCHUP來講,把東西“做好”就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前提。作為在各自的視覺創造領域已有建樹的小組成員們來說,正是這一種“非職業”的藝術家狀態給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上更從容的心態,更多層面的思考與規劃,以及更卓越而有效的創造執行力。首先,他們並不邊緣,正統的藝術學院體系出身,對創作語言和作品呈現的拿捏便很到位,但同時,他們又玩得極其“非主流”,在充斥著各型各色的藝術展覽的時代裡面,總顯得有那麼點“不倫不類”。如果說,這便就是KETCHUP的獨特之處的話,那麼他們在第二個展覽中更是“變本加厲”了。
藝術界的“壞”組合
如果說,KETCHUP在他們第一個展覽裡面雜交、戲仿和篡改當代藝術大師經典作品的行為屬於頑劣不堪的話,那麼,他們這一次玩的是三個男性藝術家做的《女性藝術大展》,這個噱頭簡直有點“惡劣”了。KETCHUP小組的三名成員自己也直言不諱地講:當初正是由於對這個“壞主意”本身感到持續興奮,才將這個展覽付諸實踐的。其實,KETCHUP的創作動機全部來自於他們三個人討論藝術時所開的玩笑,在眾多的玩笑中,總有一個是讓他們都感覺很“對”的,符合他們“共有直覺”的,並讓他們按捺不住必須去干。雖然同樣接受的是中國藝術學院體系教育,但是與大多數的職業藝術家不同,KETCHUP的三位成員都不依靠藝術為生,他們各自有著還不賴的職業與收入,他們是平面設計師、教師、城市規劃師。最后會促成一個藝術組合,主要是因為三個平時總是耗在一起的哥們兒,對藝術這件他們十分熟悉的事情共同發起的強烈質疑。其實,他們自己比其他人都更迫切地想弄清楚,促使他們不斷地想對藝術“使壞”的核心動機到底是什麼?KETCHUP搞藝術的狀態有點像《頑主》的劇情,當幾個不著調的青年真誠地干著一些別人看起來很“玩鬧”的事情時,其結果卻往往是深沉動人,甚至是更接近真相。
“惡棍”的把戲
在將“女性藝術大展”付諸實施的過程中,KETCHUP構思了無數的方案,但是他們最終卻選擇了一種看似最簡單的手段,那就是試圖“靠近”女性。我們看到,他們用幾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將自己直接植入女性的形貌和情緒當中,用他們自己的話講:這次就是單純地“玩自己”,那種態度就好像,在談論女性的時候,我們謙卑地祭出了自己。其實,在被他們槍斃掉的眾多方案中,有很多“精彩”且“有效”的點子。但是出於他們一致的對於現行的觀念藝術成功學的強烈反感與質疑,促使他們回到原初,選擇了一條直接但有點笨拙的路徑。
在觀看《看我就有莫名的沖動》系列作品時尤其能體會到一種情緒上的轉變過程。最初,會產生一種面對“惡搞”時的反感,不論觀眾自身的生理與心理性別屬性為何,都會先泛起一種被“冒犯”了的不適感,而這種面對“異常”時直接反應出的不適情緒,就像社會觀念灌輸給每一個個體的“膝跳反應”一樣,整齊劃一。但是,當你再次與照片中的她/他們對視更久之后,那條被后天改造出來的心理防線便會逐漸淡化,此時你感覺自己面對的只是“一個人”,她/他正在與你建立某種情緒與存在感的聯通。這時你才會意識到,KETCHUP並不是在用老套的扮演手段去涉足探討一些所謂的兩性話題,而是在做著某種抹除性別界限的根本性努力。
KETCHUP的創作總是流露出滑稽、荒誕與挑舋,他們同時著迷於制造微妙的“不和諧”、“不舒服”的感官體驗,用“煞有介事地制造異樣”來詮釋他們這種有所節制的搗蛋行徑應該更為非常貼切,這類“小把戲”始終貫穿在他們的整體創作之中。
《惡棍列傳》系列的雕塑作品每一件都光潔誘人,造型經典、極富審美,但是,那東西又“全然不對”、“徹底偏移”,古怪得讓人啼笑皆非。
《誓言》更叫人無話可說,由冷陰極發光體勾勒出的一句“誓言”引人閱讀,但實際上,那只是一筆故意亂寫的東西,根本狗屁不通!更可惡的是,背景中,KETCHUP還在身體力行地做著“愛情體操”,越炫目、越認真﹔也就越荒誕、越諷刺。
等到了最后那件終極歡樂的裝置作品《每一次愛情都是聖餐》時——典雅精致的盛宴主角其實是裝扮誘人的雙頭陽具,對女性藝術典型符號的直接挪用更讓人意識到,所謂的“女性藝術大展”隻不過是一個漂亮的包裝盒而已,KETCHUP真正想往裡面裝的其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惡作劇”。
他們就是要把觀眾領入一處“似是而非”的窘境,玩一場“似是而非”的把戲,而且,顯然玩得有些欲罷不能了……“太胡鬧了!”你可能會說。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既是能滿足視覺享受的藝術,情緒上還真摯得有那麼一點可愛。
KETCHUP選擇用藝術的方式來推証“中間態”——量子物理學得核心理論,在權力社會與心理層面上的作用能量。當KETCHUP運用一切非正常的手段打碎所有的“界限”時,一切基於規則、區隔和慣性思維而產生的強權與暴力也就頃刻間坍塌,最后,通往的是人性最真實的釋放。當年,作為經典物理學最后的捍衛者,愛因斯坦針對他反對的量子物理學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而今,KETCHUP隻不過是跟著上帝,一起把骰子擲出去而已。KETCHUP簡歷
KETCHUP藝術小組成立於2012年,成員包括劉斌、李震、熊時濤,不論是在身份的界定還是創作動機上,KETCHUP一向將對“界限”的質疑與挑舋貫徹始終,竭盡一切戲謔與嚴謹的態度和手段,將其自身的模式與思考維持在某種模糊的中間地帶之上。
劉斌
1979生於黑龍江,200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平面設計師,現居北京。
李震
1980生於山東青島,200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筑系,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現居北京。
熊時濤
1974生於江西南昌,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現居北京。
個展
2013 “女性藝術大展” 今日藝術匯,北京,中國
2012 “KETCHUP茄汁” 盛世天空美術館,北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