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藏品的好壞與真假--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且說藏品的好壞與真假

徐紅梅

2013年07月08日08: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真假”,是收藏領域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這在時下最為火爆的各類鑒寶欄目中可窺一斑——鑒定的側重點、人們關注的焦點,絕大多數都在於藏品的“真假”,鑒賞中的另一個重要品評要素——好壞,卻常常被忽略。

  毋庸置疑,求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真”字由“貞”字變形而來。真,與“假”、“偽”相對。佛教概念中,“真”還與“妄”相對。因此,真,意味著純正、地道、本原、自然。《老子》雲:“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去偽存真,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表達對文化的尊重的過程。真品如真人,常常讓人肅然敬之。

  收藏領域裡、鑒寶欄目中,人們口中的“真品”,常常不是特指這類讓人肅然起敬、具有代表性的珍品,而是與贗品相對、強調真與假的真品。人們之所以對藏品的真假特別地關注,其主要原因是贗品在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泛濫,而贗品的泛濫又與市場的火爆有關,因此,“假”與“利”緊密相聯:當真假難辨,造假的人、賣假的人、拍假的人得利,唯一損失的是買到贗品的人﹔“真”也與“利”緊密關聯:當收藏成為投資,為保証利益最大化,一旦遇到市場認可的真品,人們便匆匆忙忙地買下,再匆匆忙忙地出手,有關藏品的收藏和鑒定,從真假開始,到真假結束,省略了有關好壞的鑒別,省略了收藏本該帶來的審美過程。從而,對於“假”,人們充滿了憎惡﹔對於“真”,人們充滿了渴求。這憎惡與渴求,又因太多利益的牽絆,散發出緊張、焦灼、浮躁、恐懼的氣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讓許多人忽視了一個道理:真的,不一定都是藝術水准高超的好作品﹔假的,也不都是藝術水平低劣的爛作品。

  “假”也應區別對待。比如,傳世的古代書畫作品數量有限,臨摹又是中國畫研習方式中的一種。因此,臨摹與造假有別﹔意臨與對臨有別﹔今人仿前人的與前人仿古人的不同﹔新手仿高手的與高手仿高手的不同……好的摹品、仿品,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如果原作不在了,摹品所保留著的對原作精神的感悟,以及對筆墨、藝術風格、藝術形式的模仿,也具有研究、收藏價值。例如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不復存在,傳世的精致摹本,為后世管窺書聖的書法神韻提供了僅有的途徑。

  現當代書畫作品浩如煙海,特別是藝術品市場的飛速發展,促生了許多商品畫,即便是書畫名家的作品,在市場上流通的也大多是水平一般的作品甚至於應酬之作,不可重復的名家精品寥寥無幾。更何況,即便是對於認真創作的書畫家來說,一生能夠留下來的代表作,也是極其有限的。一位書畫名家的應酬之作,與同時代一位名氣一般的書畫家的優秀作品相比較,您會選擇哪一個?在此類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衡量的落腳點或許各有不同,但都需要一個前提:藏家必須具備基本的鑒賞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真假的鑒定,特別是文物的鑒定,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非專業人士難以企及,但對於自己愛好的收藏品類的好壞的分辨,卻是收藏者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

  對於真假與好壞的認識,還會直接影響收藏者的收藏心態甚至人生境界。有一位知名收藏家,幸遇專業人士相助,確定了收藏領域,收藏了一批藏品,在業界佔有了一席之地。當有人質疑他的藏品有假時,他坦然回答:我是在用心和我的藏品“談戀愛”,好的作品讓我身心愉悅,對於我來說,真假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在贗品充斥的當下,端正心態,更容易享受到收藏所帶來的樂趣,而非為收藏所累。庄子雲,“見利而忘其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為世人講述的不僅僅是見利忘危的道理,更道出了守形易忘身的真理:在欲望面前,消弭了心志,迷失了自我,本真無處可尋。所以,收藏的天地裡,人們應該跳出對藏品本身真與假的過度關注,在對藏品審美妙境的品鑒中,點燃內心的精神之光,體悟至精無妄的 “真”,追尋自然而然的“我”。這種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藏品去粗求精的過程,更是真正步入收藏之堂奧的必經之途。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