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們的“不良嗜好”--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收藏家們的“不良嗜好”

2013年07月05日14:1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他們似乎對什麼都不關心,也不尊重任何東西。他們既不關注女人,也不關注商店的櫥窗展示。他們像沉浸在自己的夢中那樣地匆匆走過,口袋空空,目光呆滯。人們就要納悶這其實是一些什麼樣的巴黎人了。這些人是(精神上的)百萬富翁。他們是收藏家,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激情的人”。

  以上這段是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對收藏家的一段描述,而在現實生活中,收藏家給人的感覺也大多是個性鮮明,各有各的“另類”。近日,有藏友在盛世收藏論壇發表文章,列舉了收藏家們的一些“不良嗜好”--

殘破,美得令人窒息

  藝術青年對斷臂維納斯的禮贊,幾乎發生在收藏圈兒的角角落落,殘磚、碎瓦、瓷片、破紙,當然,還有斑斑駁駁的銅和缺胳膊斷腿兒的雕像。

  某次逛古玩城,被個玩兒玉的兄弟拉進屋兒看寶,是幾件新搞來的石像殘件,其中一尊連頭都沒有了,但確實很美,美得令人窒息,膜拜感油然而生。兄弟仰天長嘆:“美啊!”正巧進來一人,看看無頭尊者,看看我倆,默不作聲地走開了。細想來,在殘破面前,總會覺得特別舒坦,也和許多人探討過這種“舒坦”,主要可歸結為二:一是因為那是閱歷,就像我們常說“一張滿是包漿的臉”,滄桑感於人是一種魅力,於物亦然。二則因為,那是存活,將人與物放入歷史時空,一切都那麼脆弱,而歷經百年、千年存留至今的古物,帶著傷痕,依舊存在,這種宏大,令人心安。

病變,歷劫成道之典范

  去年一次保利大拍預展,我正對著湘妃竹做的小立櫃贊嘆不已,旁邊一玩兒新工的朋友打趣道:“從沉香到湘妃,始作俑者都是細菌,審美基礎都是病態。”這話咀嚼再三,發覺還真有些道理!

  朽木沉香,歷劫成道,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也成為其珍貴性的重要依據。與檀香不同,沉香嚴格說來不是一種木材,而是一類特殊香樹“結”出、混合了油脂和木質的固態凝聚物。或因樹木倒伏、分解,慢慢成香﹔或因刀斧斫砍、蛇虫動物嚙蝕等外力引起較深傷口,香樹滲出樹脂以作自我防護,從而結香。這個過程,被善於感發的古人演繹為一種生命的暗喻:遇傷生香,化腐朽為神奇,正是修行者的寫照。於是,沉香在包括佛教、基督教在內的世界幾大宗教中都有了重要地位,也常常在一些講道中被拿來當作榜樣。

盤玩,耳鬢?磨成就感

  盤東西,對收藏圈的人是一等一的大事﹔對圈外人,則是頭號吐槽點。不知多少次,同桌吃飯的人拿出東西就往臉上招呼,這時隻要觀察周遭人的反應,立馬分辨出誰是哪個圈子的。曾有圈外朋友認真試圖和我探討怎麼會有這麼“臟”的癖好,我冥思苦想之后回復:“要不你盤盤試試吧,盤過就知道了。”對此,圈裡人也大多頗具娛樂精神,索性以流氓話自嘲,聽過最經典的描述為“耳鬢?磨之后的欲罷不能”。但其實,這背后有一個至情至性的正經理由:付出與回報。“東西比人靠譜兒,隻要你認真對它,它一定會認真回報你。”這是一位老藏家簡簡單單的“心得”,有些悲,卻很是實在。

  人與物相處,成就感遠遠超過了人與人的相處,耐心、盡心、盡力、花費半年甚至幾年,將一塊灰頭土臉的物件兒盤得油光?亮,儼然賦予了它新的生命,而這生命,乃是自己一手成就。

美學,一場游戲一場空

  “因為熱愛,所以變態。”古物愛好者的種種“惡趣味”,或許站在美學高度更能看得真切。日本文化藝術一直以追求極致著稱,其結果,就是千奇百怪的殘虐美、病態美,料理中的女體盛就是個典型。然而,美之為美,本來就是個主觀的東西,人人概念不同,人人自得其樂。收藏歸結到底是一種癖好,癖好歸結到底,就是個隨心任性之事,頗類魏晉名士嵇康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

  或許,圈裡圈外關於“惡趣味”的分歧,真正原因在於愛文化和愛器物是兩回事。當下絕大多數“愛文化”,愛的是“文化”二字帶來的一種虛幻、舒適的感受。而器物必然首先是實在的,人與物的交往,不可能繞開殘缺,不可能繞開傷痕,不可能繞開真實世界的不完美。相反,正是通過這些不美,人們更能一次次深切感受穿越時空的生命大美。如果我們將任何關乎美的追求都看作一場主觀游戲,那麼,所謂“惡趣味”不過是人物交往這場游戲的自然規則,游戲與游戲間,並沒有好壞,並沒有優劣,因為說到底,都是人類自我滿足的空幻而已。   

(責編:董子龍、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