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市場沒有炒作價格不至於大起大落--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佛像市場沒有炒作價格不至於大起大落

2013年07月02日08:30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宋代南海觀音,2008年拍賣成交價694400元。此尊造像為宋代鑄造的南海觀音造像,整尊造像朴素中透著一種大氣,這種神韻將造像與神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這也是后世造像中難以模仿的,是不可多得的宋代造像珍品  

宋代南海觀音,2008年拍賣成交價694400元。此尊造像為宋代鑄造的南海觀音造像,整尊造像朴素中透著一種大氣,

這種神韻將造像與神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這也是后世造像中難以模仿的,是不可多得的宋代造像珍品。

11世紀釋迦牟尼授記像,2010年流拍。此尊造像為典型的尼泊爾李查維王朝時期作品

11世紀釋迦牟尼授記像,2010年流拍。此尊造像為典型的尼泊爾李查維王朝時期作品

宋代蘇頻陀尊者,2013年6月拍賣成交價19780000元。與木雕羅漢相比,銅鎏金的羅漢像,更加率真爽利,形神合一,也更易保存﹔與石窟造像相比,更加溫潤華貴,體態傳神,也更易挪移供奉  

宋代蘇頻陀尊者,2013年6月拍賣成交價19780000元。與木雕羅漢相比,銅鎏金的羅漢像,更加率真爽利,形神合一,也更易保存﹔與石窟造像相比,更加溫潤華貴,體態傳神,也更易挪移供奉

特邀嘉賓

黃春和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一西平措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鑒定顧問)

鄭華星

(佛像收藏家)

嘉賓主持

趙利平

(收藏家、資深藝術評論人)

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佛像無疑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代表著一個時代最高的審美。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也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

從2006年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在香港拍出1.2359億港元開始,這個特殊的收藏門類就一直保持著一種穩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不斷擴大。或者因為佛教藝術博大精深,或者因為信仰的力量,佛像也是極少數沒有藝術基金入場炒作的收藏門類。

●佛像收藏看藝術價值更看文物價值

趙利平:藏傳佛教從元朝開始傳入北京后,元明清三代的統治者出於統治和信仰的需要,都對它特別崇奉,或為之修寺建塔,或為之大興封賞,或為之造像刻經。史料記載,元明清三代的宮中都專門設立了造像機構,元代造像機構稱“梵相提舉司”、明代稱“佛作”、清代稱“養心殿造辦處”,雕造的佛像供皇帝供奉或賞賜寺廟高僧。所以現在很多古玩市場上,一般認為宮廷造的佛像比民間的價值高,“忿怒相”的比“寂靜相”的價值高,大尊的普遍比小尊的貴。這種佛像收藏價值的判斷是否正確?

一西平措:簡直就是無稽之談。一尊佛像價值的高低,首先應該從歷史價值上進行判斷,看她是不是在佛教歷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第二,應該視其藝術價值而定,綜合考慮工藝、材質等各個方面﹔第三,物以稀為貴,這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同樣適合佛像收藏。一尊佛像價值的高低,還看其是否是稀有的佛像題材,造型風格是否獨特。

趙利平:但如果單從藝術價值考慮,宮廷造像與西藏本土造像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另外,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佛像拍出1.2359億港元后,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欽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在市場上最受追捧,很多人認為“永宣佛像”的藝術與經濟價值最高,這種看法是否正確?

黃春和:宮廷造像的確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但每個朝代佛像的造型風格都不同,佛像的鑄造技藝也有差別,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藝術高度,不能說永樂年間的佛像就是最好的。

一西平措:永樂年間國富民強,皇權在手能夠搜羅一大幫能工巧匠,集中創造出一大批藝術精品,但不能說永樂年間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如果是從內在氣韻的流動來講,永樂年間的佛像還不如高古的。

鄭華星:國力的差距也決定了佛像材質的不同。比如宋代佛像多用木頭﹔隋代佛像多用石頭﹔唐代到了國力強盛的時候,就多用金銅了。所以文化的發展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精品,但如果統治者重視,國力又強盛的話,精品的數量就會比較多。

而且每個時代的審美標准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時代的佛像造型、風格都是不同的。如隋代的佛像臉型會偏長一些,而唐代的佛像臉型則會圓潤飽滿一些。

●佛像市場暫無藝術基金入場炒作

趙利平:相比其他藝術品門類,佛像收藏的起步比較晚。我記得2004年的時候,一尊“大威德明王”拍出了1906.2萬元,這個高價當時還被稱為“捅天價”。到了2006年,一尊高72.5厘米的“大明永樂年施”銘款的大型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在香港蘇富比[微博]拍出了1.2359億港元,成為世界范圍內最貴的中國佛像。至此,大家才知道佛像原來這麼有價值,開始關注這個領域。

黃春和:中國內地的佛像收藏市場,起步的確較晚。我記得最早應該是1998年的時候,內地就有拍賣行設立佛像拍賣專場了。但佛像市場開始升溫,是從2004年北京嘉德和北京瀚海推出佛像專場開始的。雖然起步較晚,但佛像市場一直穩步向前,價格表現一直很平穩,很少大起大落。

一西平措:我覺得2006年到2008年,是中國佛像市場的第一個高峰,2009年到2011年是調整期。前些年很多藝術品的價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場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較理性,沒有炒作,也沒有藝術基金進場,佛像市場還保持自身穩定的發展軌跡,不至於大起大落。經過幾年時間的沉澱、調整,加上藏家的認識逐漸深入,佛像藝術品的價格到今年又開始提升了。

趙利平:為什麼藝術基金獨獨沒有進入佛像市場?

黃春和:與其他收藏門類相比,佛像自身承載的文化分量比較厚重,其代表的是佛教文化這麼一個大體系的文化,需要藏家有較系統的知識儲備,所以收藏門檻相對較高,炒作起來不太容易。另外,從宗教層面來講,一些炒家可能對通過炒作佛像來獲利的行為還是有所忌諱。

一西平措:據我的觀察,現在的佛像市場的確還沒有“有實力”的藝術基金入場炒作,這個市場依靠的是藏家和投資者的追捧發展起來的。但現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賣會買佛像,投資的心態相對比較重。

長遠來看,佛像藝術品的上升空間也的確非常大。我覺得中國的佛像市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ABC三段。目前的佛像市場,應該是處於第二階段的A段,下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鄭華星:近些年,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及上海博物館等,都開辟了造像館或佛像藝術館,可見佛像藝術品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就市場價格而言,佛像藝術品也是每年上一個台階。但我認為,她的價值仍然沒有得到充分展現。

比如2009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一張乾隆御制的紫檀木“水波雲龍”寶座,以8578萬港元的成交價打破了中國家具的世界拍賣紀錄。幾乎同時期,作為清代一等一造像作品的乾隆皇帝御制銅鎏金千手觀音,卻拍不到一張紫檀木家具十分之一的價格。我們不談兩者材質上的區別,仔細分析一下,寶座是給皇帝坐的,只是皇宮裡的生活用品,而佛像是供皇帝后妃頂禮膜拜的聖物,殊聖並尊貴。另外,我雖然不否定家具的美,但畢竟它的造型風格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的審美取向,其美學價值不一定能為全世界的人所接受。佛像藝術卻可以通行世界各地而無礙,最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普世價值,精神信仰等。如此一比較,佛像藝術品未來的升值空間不可限量。

●收藏佛像是一種精神感召

趙利平:最近幾年,不少原先隻收藏中國書畫的藏家,也開始介入佛像收藏。據我了解,他們收藏佛像也不完全出於資金升值保值的考慮。到底佛像收藏有什麼樣的魅力?

黃春和:這是佛像自身的價值決定的。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她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市場剛起步的時候,最早購買佛像的人很多是源於宗教信仰,后來入場的很多人是跟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佛像承載的文化內涵,自然收藏人群逐年擴大。

而且佛像收藏具有非常廣闊的國際市場,擁有人群非常廣泛。中國最精美的佛像在上一個百年中大部分流失到海外,目前出現在國內拍賣市場的佛像有八成是從海外回流的。目前對藏傳佛教的研究,一些外國專家比國內的研究還要深。這麼大的一個體系,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能夠不斷地給收藏家帶來驚喜。

一西平措:除了藝術價值、人文意義、歷史痕跡之外,佛像藝術更重要的是體現精神感召的力量,這種力量最能靜靜地打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鄭華星:我身邊很多朋友,在我的影響下,家裡都“請”回了一尊佛像。家裡如果有尊佛像,氣場和氛圍就不一樣,會顯得很寧靜,很詳和,人自然而然就會向善,這種無形的自我約束,是收藏其他藝術品都不可能達到的。

趙利平:這也是您收藏佛像的原因嗎?

鄭華星:我是六七年前開始關注佛像藝術品的,那時書畫、玉器、家具等收藏門類都已經炒得太熱了,我覺得沒必要去追漲,更沒必要去斗富。最終,我的目光被佛像所吸引。佛像透出一種美,不同於其他門類藝術品,她是精神信仰層面的,是心靈層面的,這種美無可比擬。我最喜歡的是高古佛像,那個時候造的佛像把佛的儀容、佛的內心刻畫得非常逼真傳神。

確定了我的收藏方向后,我開始讀書,隻要知道書上介紹的代表性作品現存於哪兒,我都會追去博物館、佛教聖地去一睹真容。

除了在國內拍賣會競購佛像,我也關注國外的拍賣會,隻要有心儀的佛像上拍我一定想辦法爭取。但我發現一種現象,現在海外的佛像拍賣會,整個專場沒有九成也有八成是內地人,大家都是自發過去的,缺乏理性的思考,往往是互相競價自己把價格給抬高了。台灣、香港藏家的購買就相對理性,他們往往是以基金會的名義集體出動,不存在自己人跟自己人競爭的情況,而且能夠聘請專家助陣,對上拍佛像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現場作出專業的判斷,指導購買。所以,成立專項藝術基金是最好的收藏方式,最大限度避免了在國外拍場同室操戈。成立專項佛教藝術品基金也是我目前正在努力的事情。

趙利平:漢、藏兩大體系的佛教造像相比,為什麼藏傳佛教的佛像收藏群體相對較大?

鄭華星:藏傳佛教相對於漢傳佛教而言,體系更大、門派更多、流傳歷史更久、地域更廣,可能這些更能吸引收藏家的關注吧。

一西平措:應該說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各具藝術魅力,藏傳佛教藝術品市場起步前,市場上流通的多是漢傳佛教的佛像。如果一定要相比較,藏傳佛教的佛像的藝術張力和視覺沖擊力,的確要比漢傳佛教的豐富一些。現在漢傳佛教的佛像,同樣也有一大批藏家,市場潛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鑒定佛像靠經驗靠感覺

趙利平:我聽一些藏家說過,佛像藝術品的水很深,現在新做舊的技術很高,一不小心就會買到贗品,情況是否如此?

鄭華星:嚴謹地說,佛像沒有真假的區別,隻有新舊之分。新作的佛像其實很容易區分,因為以前的佛像是用心去造的,那份虔誠是沒法復制的。現在一味地模仿復制很刻板,細微之處根本無法再現當年的氣韻。比如衣紋,以前的藝人創作時行雲流水,而后代仿制者為了仿真,必然要對著原作慢慢描,少了一份隨心所欲,力度不夠,當然也刻板了很多。這些細微之處很容易看出破綻。

現在新造的佛像藝術品,自有其市場需求,一些做得也非常精美,體現了當代人的藝術風格和審美風尚,值得收藏。但如果某些商家以新作充舊制來騙人,就是很卑劣的行徑了。因此,收藏佛像藝術品,最好能找到一位懂行的領路人,在藝術市場裡真正摸爬滾打過,這可能比向某些機構裡的專家學習更有益。

趙利平:那佛像斷代難不難?

黃春和:佛像的斷代主要還是看造像的風格。比如從時代的審美考慮,每個朝代佛像的面相都是不一樣的,南北朝的造像一般比較輕盈飄逸,隋唐的佛像豐滿端庄,之后遼宋的造像就比較寫實,朴實自然,這是總體的風格趨勢。此外一些細微處的特征,比如力度、線條也要考慮。南北朝、唐代、宋遼時期的佛像造型古朴,藝術氣韻足一些,也比較有力量,而明清時期佛像的造型比較規范,線條比較呆板僵硬,相應地表現出來的藝術氣韻就弱一些。

|趙利平:鑒定瓷器最難的是后朝仿前朝的東西,佛像收藏是否也存在“清仿明”的情況?

一西平措:我覺得很難界定一尊佛像是不是后朝仿前朝的東西,因為當年不存在利益上的交集,而且佛教藝術是不同時代藝術的融會貫通,就像乾隆年間仿克什米爾的佛像,你說這是學習,還是仿制,還是膜拜?

鑒定佛像對於不熟悉的人而言,當然是有難度的。但看多了,摸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也沒必要把一些專家奉為神明。

趙利平:古代佛像落款的多不多?

鄭華星:以前的工匠都不敢在佛像上落款,除了卻英多杰,他是康熙年間西藏的活佛,他創作了很多佛像作品,因為他的地位,他可以落款。再有就是一些宮廷造像,如果皇帝屬意,也會留下銘款或梵文。如2006年拍出過億元的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就有“大明永樂年施”的銘款。但銘款或梵文都不是佛像斷代的首要標准,這些都可以后來添上去,從造像的風格、工藝和材質上判斷才是最重要的。

趙利平:那佛像鑒定主要是靠經驗,還是有科學手段可以借鑒?

黃春和:傳統的佛像鑒定都是靠眼力的,可以從外在的造型特征,結合內在的歷史、文化內涵做出綜合的判斷,但具體怎麼判斷還真的很難言傳,因為有一些東西就隻能心領神會,沒有固定的推理,沒有固定的分析,沒有可以拿捏的步驟,是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的眼力。

佛像收藏的意義

趙利平:有人認為佛像是神聖的,一些人不理解佛像為何能拍賣。對此幾位如何看待?

黃春和:人們對佛像感興趣,很多人認為是從信仰層面出發的,而實際上理由是多方面的,信仰只是其中的一個層面。很多人收藏佛像更多的是從佛像本身的藝術價值來考慮的,因為隻有這些價值才能跟經濟價值挂鉤。我認為,我們沒必要回避佛像藝術品的投資性,重要的是藏家可以從佛像收藏中獲得很多知識和藝術享受,更能得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啟發,因為佛像本來就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

鄭華星:佛像的流傳是千秋萬代的事情,目前我收藏的佛像,都只是暫住在我的家中,但我仍然會分外惜緣惜福。

黃春和:我們非常肯定收藏家在收藏過程中對佛像的傳承和保護。但我認為佛像收藏的意義,還在於讓更多人分享,建議藏家多舉辦展覽,不要讓國寶私有化,這其實也是感恩的表現。

鄭華星:去年西藏博物館舉辦了一次“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全國各地有3000多件藏品應征,最終隻有101件入選。今年11月8日至28日,首都博物館也將舉行“佛韻——造像美學精品展”,這次展覽將會是全球佛教藝術最好的展覽。(記者 許悅

(責編:孫石磊、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