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活動遇尷尬:九成藏品是贗品--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鑒寶活動遇尷尬:九成藏品是贗品

2013年06月07日08:25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進入6月,暑熱陣陣。對於寶安的民間收藏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熱潮接著一個熱潮。5月文博盛會中,在寶立方舉行的央視《尋寶》節目,給民間收藏 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良好平台。緊接著,寶安區一年一度的文化遺產日也即將到來,其中的免費鑒寶環節也將帶來又一波民間藏寶熱。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為許多百姓文化和經濟投資的新熱點。收藏這個話題既關系經濟價值也關乎社會價值,收藏熱到底有多熱?收藏熱的背后隱藏著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規范和引導?

  現狀

  民間收藏品類多元化

  對於民間日益興起的收藏熱,寶安區收藏協會會長劉祥?以數據來說明,“寶安區收藏協會成立4年多來,協會會員人數不斷增加,從剛成立時的40多 人,到現在已經發展到120人了,這還僅僅是注冊了的,實際上潛藏的藏家還大有人在。這些藏家身份十分多元化,既有企業家、機關公務人員、也有外來務工人 員等”。

  一位收藏陶瓷的資深藏家告訴記者,自己玩收藏已經20多年了,現在手上大概有100多件藏品,漢、唐、元、明、清多個朝代的藏品均有涉及,“有 些資金比較雄厚的,收藏的傳統古玩類比較多一些,其中不乏投資者。也有很多是像我一樣的普通工薪階層,出於喜愛走上收藏的道路,用的是買菜買車買樓的錢投 身收藏,基本上是以藏為主”。

  民間藏家的隊伍在不斷地擴大,收藏的品類范圍也隨著時代在不斷延伸。“我們按照歷史傳承將藏品大致分為青銅器、陶瓷、古字畫、觀賞石、寶玉石、 雜項六大類,但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劉祥?告訴記者,除了傳統的收藏品種外,寶安也有人收藏報紙宣傳畫、鐘表、煙標、橄欖核雕等,甚至還有人收藏各個時 期的手機。“這些都體現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樣性”。

  以收藏紅色書報刊而聞名的傅清林,就是一名在圈內有著不小名氣的紅色收藏家。在其家中一個25平方米的房間內,堆滿了快齊房頂的鐵皮櫃子,報紙 包好的一疊疊藏品將櫃子擠得滿滿的。盡管自謙10萬份左右的藏品並不算多,但傅清林的這些藏品中很多是清末至解放后一段時期內,國內重大事件的珍稀報刊、 書籍和票証。

  收藏熱之下,藏品的價格也在不斷升溫。除了眾所周知的翡翠、珠寶玉石等投資熱點之外,一些較為“偏門”的藏品近年來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一位收藏 橄欖核雕的藏家告訴記者,自己玩橄欖核雕已經8年多了,在2009年的時候買一條謝才元雕刻的手鏈大概是800—2000元之間,而現在已經到8000— 9000元了。

  從事紅色報刊收藏20多年的傅清林也給記者描述了一條價格上升“曲線”。“比如人民日報版的開國大典,兩三年前藏品最多不超過5000元,現在大概在1—2萬元,而且關鍵是現在市場上基本上看不到。各地方城市解放的報紙在當地的收藏界也比較吃香,比如廣州解放的報紙現在要3000元,5年之前 200元就能買到。”

  傅清林認為,這一類紅色收藏品的價格盡管確實在不斷攀升,但並不存在炒作的問題。“單個交易很麻煩,如果整體交易需要大量資金運作,在這一行有 這樣經濟承受能力的比較少。而且收藏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雖然紅色收藏並未成為投資高點,但是一些依靠造舊來獲利的現象也屢屢出現,“特別是宣傳 畫,有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假的最多。用造舊的方式來做,地攤上賣就二三十元的價格”。

  對於這種紅色收藏,劉祥?強調應看到的是其歷史價值。“其實所有的收藏都應該是這樣,除了它的經濟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價值,其對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價值。”

  問題

  民間藏品魚龍混雜

  贗品似乎是每個藏家都繞不開的沉重話題,尤以傳統收藏為甚。

  “在這行看走眼很正常。”資深陶瓷藏家林先生從辦公室拖出一件青花瓷器,“這就是我10年前花了5萬元買到的,但是后來發現是贗品,隻能認了, 現在留著當個紀念。”他告訴記者,遇到贗品幾乎是每個藏家必須經歷的,但作為經常被人邀請對藏品進行鑒定的資深人士,他也遇到了很多“不正常”現象,“有 一個藏家滿滿10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竟然沒能找到一件真品”。

  劉祥鳳每年都要參與組織寶安區文化遺產活動日的鑒寶活動,在這一天,來自公立博物館及文物管理部門的專家,被邀請來給寶安的藏家們免費鑒寶,由此他也目睹了很多藏家的慘痛教訓。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位70多歲的老人家,上午拿了一袋藏品來,沒一件是真的﹔下午又拿了一袋來,也沒有一件是真的。當時他就癱在地上了。 老人的女兒隻好勸他說以后少買,買了的就當做是紀念品了。”劉祥鳳告訴記者,這種事例並不鮮見,“在鑒寶活動中我們發現,90%以上的藏品為贗品。”

  “這雖然是眼力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心態問題。”談起目前收藏界的種種誤區,寶安區收藏協會副會長李毅感慨良多,“有些藏家‘照圖尋寶’,聽送貨人說個故事,比照一下圖冊就認為是真東西﹔還有一些藏家有盲目性,喜歡追逐收藏熱點,趨利性太強,總想著幾百元錢就能‘撿漏’,但個人眼力又不足,對藏品吃不透,也不真正去考慮他的真假。”

  李毅認為,一個成熟的藏家必須具備幾大要素:一是有眼力,二是有財力,三是有魄力。“收藏重在陶冶情操,而不是投資。”他指出,對於普通的藏家 來說,由於並不經常從事藏品交易,很難從實戰中獲取經驗,應該多看一些博物館的真品展覽,多參加行業內的交流活動,以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對此,劉祥?也 強調關鍵是要理性收藏,不能有盲目的“撿漏”心理。

  收藏熱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不僅僅是盲目收藏致使贗品充斥,在一些缺乏公信力的收藏鑒定機構推波助瀾下,欺詐活動也屢屢發生。在普通藏家 “看走眼”的同時,一些所謂“專家”也“假作真時真亦假”。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專家是本身能力不夠,看不出來﹔有些權威專家受利益驅使,花個兩三千元錢就可以讓他開個鑒定証書,把假的說成是真的。”

  “收藏的最終目的,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更要注重的是其社會價值。”寶安區文管所所長李景維認為,治理收藏亂象,一方面要加大鑒定工作的規范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民間組織引導民間收藏良性發展。他告訴記者,寶安區民間收藏協會成立以來,經常舉辦一些沙龍活動,通過交流,一些藏友的鑒賞水平得到提 升,“有些協會內資深人士業余時間比白天還忙,免費幫忙鑒定。收藏協會可以說已經成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隻手”。

  傳承

  倡導成立民間博物館

  在傅清林的收藏圈子裡,他和朋友們有時會聊到如何傳承的話題,每每大家都深有同感,“如果孩子不感興趣,捐給大型圖書館或者博物館來說是最好的出路,這些都是國家的財富。如果零散賣掉不值錢,整體轉讓又不現實”。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在收藏傳承上,古代字畫、玉器類型的傳統藏品比較容易傳承下來,但像觀賞石、報紙海報一類的父輩喜愛,下一代並不一定能接 受。“一方面是從經濟價值的角度考慮,另一方面也跟個人興趣愛好有關。”該人士表示,傳承斷代在國外比較常見,“比如瓷器在海外數量比較大。有些外國人是 ‘中國通’,手裡藏有中國的古陶瓷,但到了他的下一代就不一定有這方面的知識底蘊。這也導致現在很多國內收藏從業者在國外中國陶瓷集中地‘撿漏’。”

  相比如何傳承,李毅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給自己的古玩藏品找一個能展覽的地方。“收藏的目的,應該不是收到了就藏起來。私人藏品不能亮出來讓大眾欣賞品味,就失去了它的社會價值”。

  另一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各級政府主導著古玩收藏,國家收藏是收藏的主體,民間收藏則一直扮演著補充者的角 色。如今,民間收藏和國家收藏各具特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漸成優勢互補的格局。“民間收藏最終還是國家的社會資源,國家對民間收藏應該給予引導和扶持, 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扶持公益性的民間博物館”。

  不過民間博物館發展之路並非坦途。李毅坦言,開辦私人博物館,對普通藏家來說是有心無力,“現在各門類的藏家,家裡藏品成堆,但要展示一次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裡主要的問題是個人的財力、名分、技術諸多要素都夠不上”。

  李毅認為,博物館的關鍵要素是藏品,藏家手上的藏品是現成的,隻要某一門類藏品通過專業機構鑒定,認定達到一定的級別檔次和數量的、體系完整 的、有參觀欣賞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可由政府扶持辦成公益性博物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這需要政府在資金上的扶持,館舍資金、布展費用、日常管理費用等,按 級別標准、按一定幅度比例加以補貼扶助﹔二是政策上的扶持,民辦博物館的藏品隻要是合法持有,就給予正名,發牌,定位,加以保護﹔三是技術上的扶持,藏品 的保護、管理、展覽和安全防范,得有國家專業機構、公立博物館業務技術上的指導和監督。”

  同時,李毅也強調,開辦民間博物館需要定位清晰,力避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展館開門面對誰?這個地方有沒有它的生存空間?隻要藏品品位、定位等問題解決好,扶持措施能落到實處,民辦博物館就會生生不息,成為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記者了解到,寶安區、龍華新區都已經有文房四寶、陶瓷等品類的民辦博物館的開設,資金來源途徑各異,有些是採取藏家和企業合作的模式,有些是企業開辦。在政府扶持方面,2009年寶安區曾出台《寶安區民辦博物館資金獎勵辦法》,目前新辦法正在計劃出台之中。

  南方日報記者柳艷

(責編:孫石磊、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