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復制與蹺腳藝術家--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藝術的復制與蹺腳藝術家

2013年05月31日10:27    來源:美術報    手機看新聞

20世紀以來,臨摹一詞臭得很。清人“四王”就因為每畫必“摹”必“仿”被陳獨秀、徐悲鴻們罵得狗血淋頭。因為今人不時興臨摹,今人言必稱“創新”。傅抱石當年就刻了一方章叫“其命唯新”,今天“創新”已成我們的國策,所以美術界也流行創新。不管你怎麼去“創”,隻要“新”就好。於是美術界裝神弄鬼的新事就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當代藝術”領域花樣變戲法般翻新無所不用其極。其實“四王”們很冤枉,他們當時扛出“筆墨”大旗,他們的枯筆渴墨,前人何曾有這樣的自覺!但那時流行的是“老”是“古”。趙孟頫說,“若無古意,雖工無益”。所以“四王”仿沒仿都要寫個仿,這是當時的時髦,亦如今天的新。你隨便去問一個今天的畫家他的畫新不新,他准會告訴你一大堆他的畫的新處來,即使你被弄得一頭霧水。因為新是今天的時髦。

但山不轉水轉,今天的“當代藝術”突然不想新了,他們要“復制”!因為西方當代藝術就在復制。西方人都在復制了,那復制也就沒有什麼不對了。最近去美國,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筆者真就親眼看見安迪·沃霍爾的《坎貝爾湯罐》,就是這種罐頭廣告被復制了32個排排座般地排了一牆。在他那兒,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都用絲網印刷技術復制成一個個重復的單元然后並列地排著,畫面呆板無聊。對他的這些無聊玩意兒,來來往往的參觀者也沒有興趣,少有駐足欣賞者。——的確也沒有什麼好欣賞的!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就像潘多拉瓶子裡放出的魔鬼,美國這種無聊的時髦居然就泛濫開去,現在已經泛濫到中國來了!裝神弄鬼唯新是求的國人開始名正言順地“復制”了。但“青出於藍勝於藍”,中國人似乎比安迪·沃霍爾更聰明,中國藝術家們把以前自己出過名的作品雖然也像安迪·沃霍爾那樣用絲網版去復制,但沃霍爾隻復制一份,中國人卻要復制很多很多份,而且張張都簽上名裝模作樣地冒充原作。

何以這些復制品就是原作了呢?因絲網版畫本身是版畫藝術的一種,版畫藝術可以限量地復制,然后用鉛筆簽上作者的姓名、制作時間及限量的編號,一般印得也不多,如50張之內就行了。現在這些畫家把自己的作品請絲網版工人用絲網版技術去印刷復制,每張復制數百張,也像版畫家似的張張都用鉛筆簽上名編上號光明正大地當絲網版畫原作賣!我記得10多年前某著名畫家的水墨畫也曾這樣用絲網版處理過簽上名,但那時畫廊出售時,明明標示的是“畫家親筆簽名的復制品”,售價不過數百上千元而已。但現在有美國觀念撐腰,膽氣十足的畫家與畫商居然就敢把這印刷復制品當原作賣!幾百上千元的復制品因觀念轉換而搖身一變為原作,前述那位畫家的印刷復制品就以絲網版原作的名義賣到幾萬元!風氣所及,還有些出了名的畫家請幾個民間塑匠來,把自己的有些名氣的繪畫形象干脆復制成雕塑,於是又當雕塑原作賣!以此類推,把畫作拍成照,豈不又要當“影像”、“作品”賣?再如畫中形象擺個pose,又當行為藝術賣?如再把這各類復制品堆在一起,不又可當裝置賣?……它們不都是“復制”麼?這可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藝術本來是創造。版畫界的絲網版畫張張也都是絲網版畫家的全新創作,亦如雕塑家的雕塑作品也都是獨創一樣。版畫家雕塑家哪有這種自己完全不動手就可以當的道理!因為繪畫雕塑的魅力恰恰就在於其手工痕跡中承載著的人類的思想與才情。

我正在納悶何以又有人要把這些蹺腳藝術家當藝術家,把復制品真當原作去購買的時候,就聽說成千上萬地賣這種絲網版“原作”,北京某著名畫廊做不走停業了!看來藝術與收藏還是有些規矩的。有錢人並非都是傻瓜。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