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13年4月下旬開始,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人員對武清燃氣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工程經前期勘探發現的古代墓葬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共發掘出古代墓葬10座,出土不同質地文物近百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獲。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部專門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項目負責人相軍介紹說,此次共發掘古代墓葬10座,其中土坑墓1座,磚室墓9座。墓葬既有單室墓,也有雙室墓﹔既有單人葬,也有夫妻合葬墓﹔既有成年人墓葬,也有兒童墓葬﹔墓葬年代涵蓋了西漢、東漢及北朝時期,時間跨越了七八百年的歷史。這批墓葬雖盜擾嚴重,但仍出土了玉、水晶、銅、鎏金、陶等不同質地文物近百件。
西漢墓發掘1座,為近方形斜坡墓道土坑墓。墓室尸骨無存,僅見殘存槨板一塊。墓葬內出土隨葬品有陶壺、陶盒、陶罐、陶豆等明器及五銖錢20余枚。
東漢墓葬發掘7座,皆為磚室墓。這7座墓葬均遭盜擾,但墓葬構筑材料及方式均有鮮明特色。
M7墓為磚室夫妻合葬墓,墓葬西室墓壁與墓底均為青磚壘砌,東室則採用板瓦鋪砌墓底。東室墓葬尸骨保存完好,西室墓葬尸骨有明顯遷葬痕跡。東、西室墓底水平高度不一致的現象可能與該墓葬經后期遷葬、在西側臨時搭建新的墓室有關。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東、西兩室之間有一個方形孔道,其目的多在於夫妻死后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靈魂相通。
北朝時期墓葬發現兩座,均為磚室,無墓道。這兩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墓室均南寬北窄,呈“大小頭”形狀。其中M3為夫妻合葬墓,保存較好,東西墓壁呈弧形。墓葬呈“梯形”的平面形制以及隨葬品具有“毀器”特征的隨葬習俗,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與我國古代鮮卑族有關。
考古專家介紹說,在以往的天津考古中,發現的北朝時期墓葬寥寥無幾,且隨葬品匱乏。此次發現的兩座這一時期墓葬,無論墓葬形制還是隨葬品,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化特性,為建立天津地區魏晉北朝時期考古學年代標尺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此次考古發現的東漢墓葬採用磚、瓦“混搭”的構筑方式,以及墓室之間採用孔道“聯通”的葬制習俗,為以往天津地區同期考古所不見,填補了這一時期考古發現的空白。
相軍告訴記者,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墓葬,說明在武清城區的西北,龍河與北京排污河以南的一帶,至少自戰國以來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生存,並且延續不斷,留下了豐富的古代遺存。(陳建強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