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草書《雅琴篇》卷賞析--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文彭草書《雅琴篇》卷賞析

2013年05月09日08:33        手機看新聞

文彭草書《雅琴篇》卷局部

文彭草書《雅琴篇》卷局部

  王世貞對明代中期以后的書壇曾有過“天下書法歸吾吳”這樣的感嘆,我們由此可以聯想到以祝、文、陳、王為代表的“吳門書派”在成化至萬歷這百余年間的人才輩出與異常興盛。在“吳門四家”之中,文徵明可謂是關鍵性的人物,他師承沈周、吳寬,與祝允明、唐寅為同輩摯友,門生中又有陳淳、王寵、周天球、王?登諸家,於書畫一隅的影響力直至崇禎朝而不衰。
  以才氣論,文徵明在吳門諸家中並非最高,但依靠其深厚的功力和極高的威望主持吳中藝壇數十載,至90歲時猶臨池不輟。而與其自身的藝術成就相比,他的教學成果似乎更值得后人稱道。在他的眾多傳人之中,長子文彭便是受其影響最深且又能不拘家法,“青出於藍”的一位。
  關於文彭的學書經歷,明代許穀在《文國博墓志銘》中有詳細的敘述:“先生字學鐘、王,后效懷素,晚年則全學孫過庭,而尤精於篆、隸。”從文彭眾多的傳世書作中,我們不難體味出他取法的廣博及書體之全面,在良好的家風和濃郁藝術氛圍的感染下,其眼界與筆墨功力自會高人一籌。但更為難得的是,他並非如周天球、王穀祥等同門一樣以逼肖文徵明之書風為能事,而是通過對其父以及其他吳門師輩的學習,透過作品本身,逐步體悟各家的成功之路與形成個人藝術風貌之要訣,從探尋古法的角度自覺地避開了書風趨同這一創作誤區,達到“師心自運”之境。揚雄曾雲:“書,心畫也。”作品格調的高低其實是由“心”來決定的,若隻知一味模仿或以師風作為藝術的終極追求,便自然無“心”可言,這也是很多學書者乃至一些書家的局限性。文彭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能突破這種局限,在書作中展現出不同於乃父的張揚與揮洒之態。王文治評文彭書:“精熟不如父,而蕭散之氣則遠過之。”可謂一語中的。其實依筆者拙見,以文彭的造詣並非不能做到“精熟”,只是他於“精熟”之外似乎更注重作品內在的古韻和自出機杼的情趣罷了。
  在文彭的各體書作之中,當以草書最見性情,現藏於天津博物館的草書《雅琴篇》長卷為其代表作。該作縱38厘米,橫475.5厘米,紙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臘月62歲時所書。此作於章法上跌宕起伏,欹側生姿,動感十足。前半部分整飭靈秀,字密而行疏,筆致輕盈飛動,提按明快,於行筆中呈現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毫無滯澀突兀之感。其轉折處蜿蜒通達,若涓涓流水清麗洒落,與所書內容有相融之感,使觀者仿佛置身其中,被悅耳沁心的悠揚琴聲所打動,忘卻煩愁。而隨著書者的手感和創作情緒的投入,作品的基調也逐漸由小巧精致轉向舒放壯麗,且字速在不斷地加快,運筆屈曲回環,空間布白也愈加疏密有致。如“樓”“台”“舞”等字以奔雷墜石之勢矗立其間,盡顯豪邁之氣,其點畫的線質更隨之堅實蒼勁,似“老樹枯藤”,使作品在疏密、收放、用筆的枯潤等多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出豐富的層次性與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當然必須指出,或許由於一開始的拘謹以及筆毫性能等原因,使此作中顯露出些許圓巧與纖弱感,又或許因為他在漸入佳境之后的走筆迅疾而導致一些點畫有急促、漂浮之嫌,但這些問題顯然是屬於技術層面的。“技進乎道”,然終非道也。對待文彭這樣一個有“心”之人,若僅站在“技”的角度來品評、指責,便顯得有些片面,舍本而逐末了。
  由於文徵明在書史上的極負盛名和巨大影響力,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彭在書法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對於他這樣一個不隨人腳踵的藝術天才而言,必會有其釋放奪目光彩的廣闊天地,因為歷史是公允的,是不會摻雜任何私人情感的。文彭的不懈努力將明代的文人篆刻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世尊為文人流派印的開山鼻祖,便足以証明了這一點。
  文彭(1497-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以諸生而久次貢生,后授秀水(嘉興)訓導,擢南京國子監博士,世稱文國博。精篆刻,與何震並稱“文何”,著有《博士集》二卷。(李佳   中國書畫報)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