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年,藝術品市場便傳來了重量級的新聞:一位中國買家於2010年在倫敦以5160萬英鎊(約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下后一直未付款的乾隆瓷瓶,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以5折“甩賣”給一位來自亞洲的買家。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風雲如何變幻,業界有各種猜想,試歸納十條如下:
藝術品市場能否走出低谷?
各大拍賣行2012年成交大幅下跌是不爭的事實。從經濟大環境到藝術市場本身的虛症分析,今年仍為盤整的可能性較大。可能的亮點是中國嘉德成立20周年,其拍賣想必會下大功夫,但是否能對市場起到“大補”的作用尚待觀察。
私下洽購興起利弊如何?
5.5億元天價乾隆瓷瓶“對折”轉讓,是拍賣行通過“私人洽購”做成的。過去被非議的私下洽購,如今在國外拍賣業已被推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1月5日發布,並將於3月1日實施的新《拍賣監督管理辦法》中,刪除了“不經拍賣競價程序處分拍賣標的”的限令。雖然市場非常看好私人洽購業務的前景。但私下洽購會有怎樣的負作用須有防范措施。
藝術品拍賣“老賴”能治否?
近來,嘉德、榮寶齋等拍賣行先后將個別欠款的買家告上法院。賴賬現象已成藝術品拍賣痼疾。拍賣行不敢得罪欠債客戶,長期拖欠委托方客戶,而有的被欠債者則也採用拍而不付的方法來對付拍賣行,造成三角債。拍賣行對欠債者的官司,能否帶動行業風氣改變,值得期待。
藝術品信托兌付會否沖擊市場?
藝術品信托,簡單來說,就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資產的一種產品。今年,將有29款藝術品信托產品面臨兌付期,對於市場的沖擊將顯而易見。在目前的藝術品信托中,短線操作加大了投資風險。早幾年高價入倉的藝術品,究竟如何出手,這無疑是目前市場最關注的。
網上拍賣會成燎原之勢嗎?
佳士得拍賣行在1月17日公布的2012年財報顯示,網上交易給了更多潛在購買者機會,網絡客戶數量比前一年增加11%。網絡有望使拍賣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是傳統的網上拍賣,微博上的拍賣也很熱鬧。
文獻收藏是否“黑馬”?
在海外的市場上,各種名人手跡、用品、海報、舊書刊等拍品,擁有大批擁躉。不少拍賣行為之開設專項。上海泓盛將與趙涌在線在本月21日至24日首推“文獻精品專場”網上拍賣。這個被忽略的大眾“玩家”的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有望開拓。
“消費性收藏”是否會成氣候?
西洋瓷器、銀器去年開始較多見諸拍賣;西洋古董、家具店鋪悄然涌現。在關注藏品的升值之余,更多人希望藝術品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從紅酒、沉香,再到中西老家具、西洋古董擺設,再到生活用品,如燈具、酒具、茶具、餐具等等,在使用中保值增值,這無疑將成為一種新的收藏理念。“消費性收藏”已逐漸走近。
文交所將推何種交易新機制?
全國交易所清理整頓工作歷時一年多,目前已接近收官。近日,有消息透露說,“証監會有可能在本月底前給各地文交所下發牌照,原則上一省隻保留一家文交所,並且不會再推出份額化交易產品。”對於那些“幸存”的文交所來說,將有怎樣作為?
藝術品保險業如何突破?
去年12月底,中國平安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簽下“過雲樓藏書”5億元人民幣的保險大單,創造了中國藝術品保險單筆保單的最高紀錄。歐美國家每100美元的藝術品交易,保險公司就能從中獲得1美元的保費收入。目前,國內有不下十家保險公司已經或准備開展藝術品保險業務,還有若干家外資保險公司開始承攬和藝術品有關的保單。建立可以為商業服務的有公信力的鑒定和評估機構是必要前提。
畫廊業會絕地反擊嗎?
中國畫廊業與西方畫廊業相比,其優勢是市場方興未艾,需求量大,前景不可估量,其薄弱處則是畫廊本身素質。一家好的畫廊最需要的條件是眼力、資金、人脈、庫存和推廣運作能力,而這幾方面國內畫廊都欠缺。沒有好的畫廊作為藝術品市場的基礎,隻有急功近利的炒作,是走不遠的。據悉,上海畫廊業有望籌建行業組織。但好的畫廊形成需要時間,現在斷言也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