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當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拍的最后一錘落地時,藝術圈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黃金八年”的拍場神話風光不再,當代藝術終於在這一年進入瘋狂之后的調整期。億元拍品消失,包括張曉剛、岳敏君等標王級在內的前十名作品,總成交額7444萬港元,要比去年春拍張曉剛的單幅作品還少近500萬港元。
當拍場上的熱錢不再垂青中國當代藝術時,卻另有“下家”懂得欣賞當代藝術的價值——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於12年11月舉辦岳敏君在歐洲首次大型個展﹔illy咖啡將一年一度的意利藝廊節舉辦地選在中國,並與中國當代藝術家劉韡合作設計產品;勞力士贊助蔡國強個展《春》……
奢侈品聯姻當代藝術,尤其是近些年越來越與中國當代藝術打得火熱,究竟是玩票、市場培育,還是另有深意?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格拉茲亞-加洛尼在回答為什麼選擇岳敏君時,聲稱“我們隻關注才華。” 但是,當我們聚焦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與奢侈品在拍場當中的表現時,便會發現答案並不是如此簡單。
奢侈品未來在中國
(責任編輯:孫石磊、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