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精品展20日在西安開幕,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長、徐悲鴻之子徐慶平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徐悲鴻4個子女中,他是惟一繼承父親衣缽的,他自己的孩子目前也在徐悲鴻紀念館工作,屬於“子承父業”。
講述人文情懷
徐慶平出生於北京,自幼隨父學畫。青年時代,他與父親的眾多朋友、學生交往切磋,聆受教益。在學習中國繪畫藝術之后,他赴歐洲留學多年,獲美術史博士學位。
雨雪霏霏,徐慶平在西安的公益講座人氣爆棚,他以圖片和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詮釋了徐悲鴻的主要作品及其中蘊含的深厚人文情懷。
徐慶平介紹道,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奴隸與獅》《放下你的鞭子》等作品曾打破中國藝術作品在世界市場上的拍賣價格紀錄。“這些作品受到人們熱愛的原因,我想就是其中所展現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精神”。徐慶平如是說。
關於徐悲鴻筆下的“馬”,徐慶平講道:“他的馬不同於古今中外的畫家”。在日本第二次進攻長沙時創作的戰馬形象採用大寫意手法和大角度透視,非常有力度。這幅畫寄托了徐悲鴻希望中國軍隊能夠像戰馬一樣一往無前、打退敵人的感情,從形象、精神、表現手法上都具有獨到的中國特點。群馬形象表現了馬勇敢、忠誠的精神,而六駿圖則捕捉到了馬奔跑中最美的瞬間,凝聚了徐悲鴻多年的研究與觀察。
希望“子承父業”
年近古稀的徐慶平鬢發花白、器宇軒昂,眉目間酷似徐悲鴻,他說,“有些說法不准確,說父親其實並不希望我繪畫。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從我出生起就希望我能繼承他的事業。因為在我出生時,父親請國畫大師齊白石特意為我鐫刻了一枚印章,准備我將來長大以后繪畫時使用。”
徐慶平剛滿4歲,徐悲鴻開始教他寫字,“當時父親到琉璃廠去給我和妹妹各買了一本《張猛龍碑集聯》,並在字帖的扉頁上寫下‘拔山蓋勢之氣,長河大海為辭’的字句。”
個子尚不及桌子高,徐慶平就開始每天寫兩頁九宮格。5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百廢待興,徐悲鴻很忙,但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批改兒子的作業。寫得好的字下面,他會用紅色的毛筆畫3個圈圈﹔寫得不好的,徐慶平就要重新寫。
他透露,少年時期,他考上了北師大附中和中央美院附中,躊躇間難以選擇,問計於母親廖靜文。母親告訴他,因為他是父親50多歲的“老來子”,欣喜自不待言,但卻意味深長地說,如果想溺愛這個孩子,那就不要讓他學習美術。
母親講完這段故事,再不多言,只是讓徐慶平自己選擇將來的人生道路。
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
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徐慶平認為,藝術的核心是審美,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是偉大的。審美教育要從兒童開始,但家長們出於藝術加分,可以考上重點學校這一功利目的,強迫孩子學習音樂、繪畫等,隻會事倍功半。
徐慶平說,“我們應該拋棄這種功利主義,真正把它當成孩子素質的教育,並孜孜以求。”
徐慶平透露,父親徐悲鴻也正是在他幼年時代開始對其進行藝術啟蒙的教育,這種熏陶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對父親的很多心情和意願都是到了30多歲以后才知道的。等我自己當了老師,當了院長,我才明白。”
“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愉快的生活,給孩子一個非常愉快的童年、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徐慶平說,審美本身是人的天性。沒有科學的分析和理解就強迫孩子去報各種興趣班,沒有孩子能夠在這種情況下感到愉悅。
針對記者所關注的徐家后裔從事的“職業”,徐慶平坦言,他沒有強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子承父業”,但孩子還是選擇了美術,目前主攻油畫。“至於是否畫得出來,那就得看孩子的天份,以及后天的努力了。”(記者冽瑋 實習生屈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