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藝術批評家在藝術家的個人研討會上講虛話、客套話、奉承話的現象,愈來愈嚴重。研討會最終都變成了歌功頌德會,批評家嘴上說得很是痛快,藝術家心裡樂滋滋的。批評家有幾種人,一種是正直的人,敢講真話,心裡怎麼想的就說什麼,這類批評家能夠客觀實際地評論一個畫家(或藝術家),肯定成績和優點,指出不足或缺點。這類人本來就少,現在是越發矜貴了。這些批評家是講真話的人,他們不看地位、身份,隻看作品說話﹔第二類批評家是明白而裝糊涂的人,說虛話的人,礙於其藝術家的地位、身份或朋友的面子在研討會上說一大堆不著邊際、洒洒揚揚的高理論,讓人聽了既感覺到水平高卻又落不到藝術家個人實處﹔第三類批評家是講客套話的人,抓不到實處,“好”也沒有,“錯”也沒有﹔第四類批評家是別有用心之人,不負責地說一些奉承的話,似乎藝術作品比千年難逢的絕世經典還要好上百倍。虛話、客套話和奉承話,歸結起來都不是由批評家內心而產生的話,是違心的。
藝術批評的目的是什麼?是繁榮文化、繁榮藝術。那種不負責的評論,一是對社會不負責任。模糊好與壞的藝術標准,錯誤地引導市場,攪亂市場,最終導致人們不辨優劣,不識好壞,喪失自我審美觀。二是對藝術家本人不負責任。其實書畫家也好,藝術家也好,倒不一定要全部聽好話、奉承話,那些心態平和的藝術家很想聽一聽批評意見,有利於提高自身的創作水平。那些想一味聽好話的,卻是少數一些代理商、中介機構或一心向錢看要出名的畫家、藝術家,其中卻有許多畫得差的畫家,唯恐人家不說好話,所以每一場重要的研討都要“精心”准備一番。三是對批評家本人不負責任,一味不分對象地說好話、奉承話,隻會在廣大愛好者心目中失去自我形象,藝術批評家說假話,猶如商品市場上賣假貨一樣不受人歡迎。批評家的誤導其結果害人又害己。
筆者與兩位美術批評家有過一段交往,他們說以前說過不少批評的話,寫過不少批評的文章,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不理睬了,現在見面不說話了。所以進入新世紀以后,隻見他搞一些專門的研究,不再批評了。可以見得做一個正直的批評家是多麼的難啊!是什麼原因促使批評家不再批評了呢?是社會的風氣變了嗎?難道批評家也要“當隨時代”?我想一些說假話的批評家之所以能趾高氣昂地活著,一方面是借助於藝術批評的主體具有其神秘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借助於大量消費者不懂藝術,隻看表面所致。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藝術境界和審美觀,所以對同一件作品能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這正好給藝術批評家有了可乘之機,也確實,一個人要有比較高的藝術眼光要經若干年的歷練,對需要藝術品的消費者來說在自己眼力不行的情況下隻好選擇地位高、名氣響的藝術家作為消費對象,這種吹捧正好成了順理成章的買賣。
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是對立統一的。藝術批評的目的是促進藝術創作,促進藝術文化發展,出精品,繁榮藝術市場。懼怕別人提批評意見的藝術家,不是真正的好藝術家,如今藝術批評在某些場合的缺失,說明大藝術家缺失。當藝術批評的聲音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便是藝術批評被藝術家普遍接受之時,到那時文化建設的繁榮便是真的來臨。
黨的十八大以后,各地遵照中央新八條改進工作作風,並貫徹到經濟工作中去,難道文化建設中的藝術批評活動還要繼續違心地說虛話、客套話和奉承話嗎?那些拿著納稅人的錢還到處說假話的藝術批評家是不是該“當隨時代”了?
當藝術批評演變成一種藝術吹捧時,藝術不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