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新建圖片1
    日本自隋唐以來,一直以中國為文化母國,虛心學習,並大量輸入各種藝術品。近代以來日本等列強入侵,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據中國官方統計,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1879箱,被搶文物不計其數,僅戰后日本方面自己統計的數據就高達360萬件。

王羲之《大報帖》精致摹本現身日本

    日本NHK電視台發布新聞,稱一件王羲之的雙鉤摹本在日本被發現,被稱為《大報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經過鑒定,根據字體和字面意思,這是7至8世紀時中國唐代宮中制作的摹本的一部分,這將成為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珍貴資料,並認為這個摹本有可能是遣唐使帶回日本的。

《大報帖》為唐摹本:故宮專家存疑

    《大報帖》於1月22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的特展“書聖王羲之”上首次公開亮相。知名碑帖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連起表示,在看過網上公示的圖片后,對於是否唐摹本,他仍不能下任何結論。

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精品(圖)

    流失故事: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作者孟國翔介紹,戰后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件,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

中國文物流失歷程

更多>>


從鴉片戰爭至今,中國文物則經歷了四次浪潮

揭秘中國文物流失經歷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文物被列強大量搶奪與分食,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直到溥儀被逐出皇宮,仍有太監又偷又買,不過,第一次浪潮到此結束。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此期間日本侵華,這是中國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當時,國民黨政府無論財力還是管理上都比較弱,博物館、考古工作都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普通民眾在對文物的保護上也沒有任何意識。日本侵華時,他們的士兵都受過相關的教育,所以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保護起來,拿到手之后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落戶,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第三次浪潮:改革開放之前
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制品賣了。日本旅行團一來就幾十個人,進到店裡,每人先抱一堆,然后進行篩選,價格便宜。 很多文物以這樣的形式被買走。。
    第四次浪潮:改革開放之后
此時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最遠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8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曾刮起一陣盜掘古墓之風,許多珍貴文物被盜流失。

中國文物流失日本更多>>

中國文物流失海外更多>>

理性看待文物回流更多>>

日本收藏的十大中國文物

微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