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打开梦想之门——周氏兄弟艺术探秘

高明
2021年02月03日14:44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看周氏兄弟的画,得先喝点酒,或是冲上一杯双倍浓的咖啡,抑或是泡上一杯浓茶。否则,很难进入他们的频道,看到的或许只是满眼涂鸦。

当我搅动面前那杯打着漩涡的咖啡之后,一张张地翻开他们送给我的作品集,慢慢地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花山岩画,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周氏兄弟是周氏山作和周氏大荒哥俩的合称,或许还是世界上历经48年仍旧傲然挺立的画家组合。他们来自山清水秀的广西,从小在南宁武鸣区的一个周氏家族中长大。小时候,家乡的山青水秀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开门见山的田野和鸟儿的婉鸣又激发了他们向往天空和的憧憬。他们是亲兄弟,在多难的童年中挣扎着长大,却从来没有向苦难低头;他们拥有各自生活的一方天地,但在艺术理想和目标的追求下,并没有“树大各分枝”,而是始终坚守着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传统古训。从1973年合作绘制的第一幅作品《波涛》开始,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始终在人生和艺术的大海中拼搏,“兄弟”二字已经超越了字面定义和血缘结构,升华成了理想、志趣和奋斗的融合体。这种新的融合体经过岁月的打磨和艺术的洗练,变成了灵魂上的“双剑合璧”,尤如水分子中的氢和氧一样牢固和自然。

少年时,他们跟随画家父亲去花山脚下的左江流域荡舟,抬头看见了定格在崖壁的蛙人、动物和铜鼓。这些活蹦乱跳的赭红色生灵吸引着他们的眼球,撞击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也埋下了表现山川天地大开大合的种子。彼时的他们,或许还不清楚这些神奇的图腾符号意味着什么?崖壁上画的是祭祀还是丰收的游戏?祖先们是怎样爬上峭壁上涂鸦的?一句话,壮族祖先骆越人在蓝天白云下的宏大场面把他们震撼了,令他们一口气画满了几十本速写本。

为了解开这些疑团及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周氏兄弟从少年起便外出闯荡,青年时走出国门,负笈美国。他们游学欧洲,遍寻世界艺术本源及真谛,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自我风格和表现形式的艺术道路,带着花山小红人的魂魄,走进了现代艺术的金字塔。

大脚丫汉子,周氏大写的神秘符号

从1978年的“芝加哥之梦”开始,到1987年赴美后创作的作品“生命”,在周氏兄弟的整个“生命”系列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抽象的主体人物——“大脚丫汉子”。在奔放的天地里,这个雄性体魄的汉子充满阳刚之气,他睥睨天下,坚定地目视前方,如老鹰般张开翅膀,在大步行走中抬起了一只骄傲的大脚丫,充满了神秘的气场和能量。在周氏兄弟的诸多作品中,这个“大脚丫汉子”以不同的形体动作反复出现,他是“梦”“生命”“灵魂”“舞蹈”“骑士”“诱惑”“鸣鼓”的“大男孩”,甚至是“无题”的一个大写“符号”。这个符号,是“力”与“灵”的象征,“勇”与“义”的传奇。只要他出场,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夺走了观众的第一眼目光,按下了他们隐藏在激情背后的“响应机制”开关。由此,无论是在漫步、起跑、转身、下蹲、跳跃或其它什么动作,“大脚丫汉子”都在引领着我们朝莽莽远山和无边苍穹方向奔走。看似远你而去,实则已经跑进你的心灵。难怪当“他”跨进体育世界的时候,如鱼得水地成为了NBA飞人“SKY HIGH”那个凌空灌篮的跳跃化身。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试图用一个标志性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周氏兄弟意识流的反应。人类始终是他们倾心歌颂的主题,自然和宇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笔墨驰骋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类如何与自己的同类互动?如何与大自然的生灵互动?如何与世界的万事万物互动?如何与浩瀚无边的宇宙神灵互动?答案几乎全都隐藏在这个“大脚丫汉子”的身上。他是周氏兄弟作品中的关键性互动主体,也是观众辨识周氏兄弟作品的重要标识,这个挥之不去的大家伙,本质上成为了他们作品的精魂。

用热血去泼洒心中那个倒海翻江的世界

如果说1992年周氏兄弟在纳罕画廊(Nahan Galleries)进行的首次面对观众的绘画表演只是给画界带来了惊奇的话,那么2000年他们受邀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现场献艺,创作出象征着新世纪第一道曙光的“新的开端”,则是受到了多国政要、经济学家及艺术界的一致喝彩。

周氏兄弟喜欢绘制巨幅画作,他们享受在天地之间或波涛之上自由驰骋的“感觉”。他们在墙上或在地上铺展起巨大的画布,以天马行空的笔触把灵感和激情倾泻在画布上。曾经有人把他们的作品归类为发源于西方的“抽象艺术”;又有人称他们的现场作画过程为“行为艺术”;还有人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20》提出的人类和地球进入一个全新“人类世”或“人类纪”的地质年代,认定为“人类纪艺术”。可不管人家怎么说,他们都没有去辩白。因为熙熙攘攘的评论已经喧闹了几十年,并没人找到与其作品相对应的现成艺术模式。用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的话说:“他们艺术的整体心态是一种可以称为意象性抽象绘画的形态,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西两种艺术的经验。”

周氏兄弟绘画,从来不需要打草稿或拍下构图照片,然后表演式地在画布上放大小样。他们只需定下一个表现主题,便围绕这个主题各自展开想象的翅膀,喝点儿酒,听听音乐,在袅袅的雪茄烟雾中轻声议论或大声争吵,直到激起绘画的冲动。当画布铺开的时候,落到其上的第一滴油彩、第一根线条或第一团墨渍,便是他们想象的起点。围绕这个原点,一种原始的力量迸发了,两个张开翅膀的大脑开始在太空中飞翔,连着笔墨的心脏噗噗噗地胡蹦乱跳。渐渐地,我们看到了椽笔扫过的浓淡干湿线条、滴滴答答大小不一的恣意渍印、成团成簇的无厘头墨团和似是而非的几何形状,尤如一场三岁孩童的任性涂鸦,抑或像一场无序的、龙飞蛇走的电闪雷鸣。当岩浆般的能量爆发过后,他们大汗淋漓地坐在画的空白处或蹲在画外歇息喘气。此时,场外的惊讶、疑惑、紧皱的眉头甚至揶揄,都丝毫没有扰乱他们禅定的心灵,他们的眼光始终没有疏离那些空白和拥挤的画面。

当他们重新站起来,对视的眼神闪出光芒的刹那,这首交响乐的高光时刻到来了。

两对大脚丫在画布上跳跃,像两个从花山岩画上走下来的巫师,手中的画笔在这边点点勾勾,在那边皴皴染染,让你慢慢看出了人形,看出了物体,看出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看出了东西方远古神话的传说和那些不可解构的神秘符号,还有那些像科学实验室的鲜红标注和用红色硬笔划过的“铁线描”。这些一个个既独立又关联的多元或无解的形状与符号,如泥石流一般撼动着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DNA烙印,冲击着我们自幼在大脑里精心编织的艺术藩篱,敲打着我们审美格调的铜墙铁壁,无论我们是属于东方艺术同伴还是西方画界同行。

用周氏兄弟的话说,他们只是凭“感觉”走笔,感觉兄弟之间的笔墨对话、感觉自己与自己心中神灵的对话、感觉哥俩与大自然的对话,然后把能量倾泻出来。在他们的目光中,这些疾风暴雨的多维度对话不断擦出了灵感的火花,而他们又不停地往火堆里扔进木柴,灌进空气,直到熊熊烈火与天火连接,把自己燃烧成灰烬,也把观众从潜意识的永恒和变化、秩序与混乱中抽提出来,用“感悟”或“体悟”汇聚成某种共鸣,进入被苏格拉底称之为万物相连的“天堂模式”。回看哥俩,在筋疲力尽地给大家鞠躬致谢后,已经没有力气多说一句话,更没有勇气多看一眼画布上那个亲手绘出的新世界。

画里的故事是他们的,画外的故事是观众的。当人们离开了绘画现场之后,有心的人仍然没有平复飒飒惊魂,有感的人还在擦拭眼角的泪花,有情的人依然对作品牵肠挂肚,有意的人则试图解锁这些东西方艺术大融合的成败得失。

雕塑:从“生命之环”到 “时光之门”

受太空幻想及梦幻的牵引,周氏兄弟在平面画布的纵横捭阖的同时,也把创作眼光投放到三维艺术的雕塑上。

1995年初冬,应德国政府的邀请,两个东方男人来到了奥森堡城市小镇,他们要在这里创作几十座雕塑作品,并在露天广场现场创作一件雕塑。

这一天,人们屏气凝神,欧罗巴的浪漫和德国的严谨凝固了。当《城市天使》耸立起来时,整个城市一片欢腾,人们为城市增添一个艺术新成员而奔走相告。如果你问一个德国人周氏兄弟是谁,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那个了不起的雕塑家。随后,他们众多的雕塑作品成为了英国、瑞士城市的地标。

在一次国际展览会上,一位收藏家抱着周氏兄弟为德国汉堡城市创造的雕塑“玫瑰花蕾”很久。他说,要把这座雕塑放在墓地中,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

2005年1月,周氏兄弟为瑞士创作了一个大型雕塑——“生命之环”。这是一个稍稍后倾的手捏圆环,它坐落在诺特维尔康复中心碧绿的草地上,背景是辽阔无比的天空,随四季时辰和天气的变化而变换幕布。人们站在或坐在圆环前,眼光穿过圆环,欣赏晴天的蔚蓝、春天的花海、雪天的洁白和雨后的彩虹。幸运的人还可以欣赏那些撩动人心的电闪雷鸣,或穿过这道月亮门迎接日出月落,抑或伴随夜空中的流云和星星跳舞。要知道,住在这个康复中心的都是经历过人生劫难和痛苦的截瘫人,是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幸存者,生命和大自然的美好对于他们是多么的不同寻常。难怪在雕塑落成之际,从德国运到瑞士那天,有个青年盯着雕塑一直在流泪。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能量,竟能拨动了人们生命的琴弦,以至让许多来自天涯海角的欣赏者怦然心动而落泪呢?

如今,这座人与自然交融的雕塑已经成为瑞士家喻户晓的艺术作品。

2005年,一座158公顷的“周氏兄弟雕塑庄园”在美国横空出世,成为了周氏兄弟雕塑作品的集大成之地。倘若没有身临其境,你一定不会相信,这座庄园的主人就是周氏兄弟。

2016年花山千年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花山岩画的小蛙人连同那些神秘的符号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报答岩壁上那些给他们带来力量和运气的小红人,周氏兄弟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回到花山,创作了《智慧之门》的巨型雕塑。这一次,在亚热带透亮的蓝天下,一个立马“太极”之道,舒展180度双臂的“大脚丫汉子”把小红人及群山一起揽入怀中,顶天立地。

“时光之门”是周氏兄弟精心创作的一件雕塑作品。这是他们力图突破传统绘画形式和类别限制,奋力突破自己的经典作品。山作笑着告诉我一个秘密:在他们一口气完成作品后,哥俩因为作品的某个局部观点不同产生了争执。在谁都不让谁的火头上,大荒憋不住心中那团怒气,把作品狠狠地摔在地上,碎片撒满了地板。消气之后,他后悔了,弯腰捡起了一块块碎片,还对哥哥说:“我来修补吧······”

作品修补完成后,他们面对这样一个从建造到破坏再到修复的典型作品,仿佛是时光穿过岁月,留下了世纪之光。大荒认真地说:“今后它可能会真正屹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谁也没料到,这座伤痕累累的“世纪之光”居然在2007年成为了华夏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品。

周氏山作说,我们后来再看它时,发现它无论在轮廓还是造型上都非常完美。“我们想在铸造时改变一点点,让它变得更好,但最后发现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都不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很完美。现在我们再看它,还是觉得令人赞叹。”

在周氏兄弟“让作品变得与众不同”的追求下,出于他们对这尊“破坏性创作”雕塑的钟爱,他们进一步将这尊雕塑献给了生养他们的故乡,在广西大学的校园里耸立了起来。

这尊雕塑,引起了世界最高建筑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德里安·史密斯和戈登·吉尔的关注,他们和周氏兄弟一次次地在这座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足大鼎模型前讨论和争论,最终给“时光之门”注入了创意的建筑内容。尤其是自然光和灯光在大厦内的镜面反射与折射,使万景万物都好像被上帝之手揉捏过,无序、破碎、断裂、流变,像地心里滚烫的岩浆,然后碰撞、挤压、冷却、渗透、扭转、翻滚、叠加,堆积。在岩浆流淌与新生世界的路径上,闪烁着朱砂的暗红、羊脂玉的润白、青金石的亮蓝、翡翠的碧绿和纯金般的明黄······这些凝固在雕塑中的能量运动居然来自两颗滚烫的心。说实话,这座摄人心魄的建筑非常适合于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入驻。真心期待,在某年某月,在地球上的某地,“时光之门”真正架起“通天入地矗人间”的时空通道。

走出一个又一个门,却始终没有走远

从壁画到石窟,远古艺术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到了唐宋元明清转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周氏兄弟的作品亦是,从花山壁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人与自然的藤蔓纽带。

大多数画家都知道这条轨迹,只是早早地把自己“科学归类”了;或是跟着诱惑的浪花潮起潮落,自觉或不自觉地关上了自己聪明的脑门。而周氏兄弟没有随波逐流,他们一直在苦苦追求,艰辛摸索。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组“打开我的门”系列,描绘的是一扇扇世界的、中国的、实在的和虚无的门。门上的色块、锈斑、线条、符号,初看上去无非是在木板或丝绸的平面上画出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偏好,实则不然。在周氏兄弟的门上,每一滴笔墨都饱含着奋斗者走过荆棘之途洒下的汗水和泪花。

透过时代的帷幕看,周氏兄弟艺术蜕变的关键时期正是中国打开“国门”的开放起步之时。打开这扇大门对中国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国运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命运。周氏兄弟是开门的受益者,他们从小进出家门,长大后走出城门;,1986年又怀揣30美元和随身携带的50幅画,茫然忐忑地走出国门。在国外,他们面对的是无依无靠,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思维不然,食物不适甚至捉襟见肘的困境和苦难生活。一句话,他们也曾在陌生的国度里苦苦挣扎。但是,他们从来不怨天尤人,也不玩味苦难的笔墨,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与激情里,牢牢抓住“生命、爱、梦想”的人类共性,直到喷薄出自己的灵感和智慧,绽放了令世人惊讶的艺术之花。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感同身受地站在他们的坐标上想一想,人生之门对他们该有多么特殊的意义啊!如此,我们方能看到这些笔墨后面的深刻,才能解锁这些画面上的密码,才能一点点渗入这些超前启后的艺术符号,在脑海中移出收藏这些独一无二艺术品的空间。当然,选择中国丝绸作为“打开我的门”的画布之一,是他们流露出来的望乡情结,也是该系列引发文化记忆与共鸣的触点之一。

我们看到,周氏兄弟的门一直在延续,他们相信有一条天路,走过这条天路必定要跨进一道道门。因此,感觉把他们带进了雕塑作品的创意。连最著名的“世纪之门”和“时光之门”等等,都是在“打开我的门”作品基础上的互补、丰富和升华。

此外,周氏兄弟还成功地融入了美国社会。芝加哥市35街被政府命名为“周氏兄弟路”(Zhou Brothers’ Street),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周氏兄弟日”。这些成就,正是现实版“打开我的门”之后实现的周氏梦想之一。

“把自己作为风格”,是周氏兄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他们所谓的自己,是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艺术、现实与梦想的时代变革中不断碰撞、博弈、超越与糅合中逐渐形成的抽象哥俩。他们说来轻松,行则负重;我们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们这种风格既不能复制,也不可能批量生产,他就是他。如果说周氏兄弟的作品好在 “够燃”,这个“够燃”的精髓就是超越。即:超越过去、超越现在,超越时代,超越自己。  

(责编:刘颖颖、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