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历史到想象未来
——张晴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实践
张晴
张晴是一名具有反思力和批判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实验性的艺术家。三十多年来,他对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状况兴趣浓厚,尤其对当代世界现状的思考。他把这种全球性的艺术叙事场域称为“世界剧场”,他发现,唯有使自身内心通向“世界剧场”,即拿起自己的画笔回溯历史的现场,回访百年以来世界性的社会思想与生活的变迁,在思想风暴的情景中进行精神与艺术的洗礼,在这剧场中不断的反思与觉悟,才能逐渐清晰地看清过去、今天和未来。而这,就是他艺术创作的发端和精神内核。
他于1980年代参与了中国“85新潮”美术运动,1988年,其超现实主义绘画《病房系列》、《龙柱下——何日抬头》、《世纪末》和《乡梦巳远》等作品参加了当时蔚为轰动的“北斗星画展”,自此他在艺术界崭露头角。此后他不断进行世界艺术史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并且积累了众多当代国际策展的经验。张晴作为文化历史研究者,在策划众多不同风格和理念的艺术展览之后,他的艺术实践反而执意回到艺术的原点,对业已失传的古法艺术材质进行研究与实验,再次激活其艺术生命力。他从大量古籍文献中寻找艺术材质的古法遗存,遍访造纸、制墨、制笔的非遗传人和民间艺人,荟萃了中日韩等地区造纸、制墨、制笔的工艺遗存,并筛选测试珍稀的矿石颜料,进行“古法制墨与制色”的研究和自制,在反复的实验中摸索与发现,创制出具有当代艺术表达风格的材质,使画面形成丰富的肌理和强烈的冲击力,探索出其个人风格的理想语言,力图实现对人类灵魂和现代历史的诗性反思。
近年来,张晴的艺术实践矢志追求“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开放性,他的艺术构思产生于全球化的图像裂变,他的艺术表现特征融合东西方艺术的观念和语言,在抽象表现主义的维度中抽丝剥茧,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笔无定姿”之天机,构建出一种蓄力饱满的艺术形式,力图跨越当今时空文化的藩篱,进而达成对过往历史的重置与批判。它既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特有的品质,又内在于人类共通的情感联结和历史脉络之中,使他的整个艺术创作放怀世界。
张晴在艺术创作《时间》系列和《世界》系列等作品中,呈现出了国际性艺术语言的新面孔和新表达,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十分罕见的。因此,他的艺术作品面对着正在发生的问题,充满着“重新发现历史”和“重新想象未来”的自觉意识,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国际文化视野和当代性诉求。
2020年1月8日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