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走进人与人最深的连结里
日记(装置) 2017年 盐田千春
天鹅绒计划——不确定的美好生活(装置) 2019年 应歆珣
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开启了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序幕;2016年第二届以“我织我在”为主题,从纤维艺术的多媒介方式展开了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的多重对话。近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的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则以“无界之归”为主题,呈现全球范围内纤维艺术创作的生态变化,并借以勾勒纤维艺术的边界。
近年来,纤维艺术的发展更趋于一种多元语境的表达,从而带来了纤维艺术样式和表现语言的多种转换,那么,“无界之归”究竟意指什么?在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总监施慧看来,正是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纤维艺术不断地跨越边界,同时又不断地反思和回归,“在这个回归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艺术家的思考,拆解、重构、盘回、超越,形成一种无边的交织,这种交织引导出了‘无界之归’这样一个主题。”施慧说。
为了展现这种相互交织的依存状态,策展团队采用了多元化的营造方式,且更适合观众参与其中。在结构和场馆分布上,展览由浙江美术馆的主题展“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物超所值”,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3个展区7个单元构成。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受邀参展。
在展厅中,可以发现那些日常被认为属于科学研究、材料实验、设计产品等领域的“成果”作为艺术作品在展览现场交织在一起,互为补益、互相激发。展出作品媒介材料繁多,从常规分类来看,有装置艺术、声音艺术、光艺术、计算机艺术等类型,以及以现场参与、交互为特征的作品。所针对的具体问题,除了纤维艺术本体上的实验之外,还包括由纤维串联起的全球在地化问题、女性问题、生态危机、消费社会、流行文化以及特定社会人群的社会学介入等。“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纤维艺术本身,更是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是当下社会对‘编’和‘织’的外延的理解。我们希望能够反映出全球范围内纤维艺术创作的新动向,又可以把纤维材料、语言上的新变化引入到纤维艺术展示和讨论的视野中。”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
在主题展中,有一组特别的“工作坊”展示环节,观众可以通过作品《大家同我一起干》,加入制作橡胶的“血汗工厂”。不过相比起来,艺术家胡尹萍的《小芳》似乎更能调动观众,不仅因为这组作品关乎她的家乡记忆——在四川老家,胡尹萍的母亲和小镇妇女一起编织粗糙的毛线帽子,还因为,“小芳”项目的发生,使得这些小镇妇女的创造力被看见,并且产生了经济回报。本次展览,“小芳”项目将邀请观众一起编织一顶巨大的红帽子,胡尹萍将为此申请世界纪录,之后会将此帽子进行销售,如果被收藏,那么所得酬劳将按工作量分配给每一位参与者。
温情或接地气的作品总是让人念念不忘。除了《小芳》,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手牵手》同样善意满满,艺术家通过空间中缠绕的红色线绳,创造出庞大复杂如同神经脉络般的网状装置,引发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在古老日本的神话中,新生儿的手上会被神灵绑上红线,红线与其他人的线交织在一起,人与人就产生了羁绊。这份羁绊来到中国杭州,就成了对《白蛇传》的当代演绎,盐田邀请杭州市民在大红纸张上写下自己与爱人的故事,将这些或幸福、或感伤的红纸片投入纠缠万缕的红线里,一同编织。观众步入这个空间,就是走进了人和人最深的连结里。
由于纤维材料和软材料灵活可变,种类繁多,因此,它们比其他传统材料更容易介入不同类型的空间。印度艺术家N.S.哈沙的装置作品《各国旗帜》由192面铺在同样数量的脚踏缝纫机上的国旗构成,缝纫机之间纵横交错的线形象地反映了全球化、移民劳工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会将这个作品每一次收集后留下的历史痕迹重新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艺术家对于世界问题的探讨以及集体意识的认知。
常驻柏林的阿根廷艺术家米格尔·罗斯柴尔德的《挽歌》把拍摄的海浪印到布上,后用近千根透明的线将作品悬挂起来,模拟海面波纹,创造了一种静态的永恒。此次展览联合策展人刘钢表示:“这件作品拍摄不是重点,反而呈现作品的场域十分重要。布面纤维的介入改变了图像的呈现方式,图像由原来的墙面观看方式,变为平面悬吊于展厅之中。纤维的特性为照片增加了可塑性。”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尹秀珍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 “七天”,是用7天时间、7个展厅,呈现了近年创作的7件作品。为什么是“七”?在尹秀珍看来,7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数字,光分七色,音分七音,诗有七绝,周有七天。时间的纤维从不断裂。现场就有一件作品以“七”命名,7个可携带空间的底座由用旧衣服缝制的旅行箱构成,这些空间形象是从7座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塔中获得灵感和启发。“这些被穿过的旧衣服带着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经历被缝制,构成彼此相连的共同体。人们进入的其实是一个精神的空间、一个交流的空间。”尹秀珍说。
用纤维艺术的方式或说编织等手段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家们更多是在用编织表达观念,这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作为专项性的展览,从最初的发展到如今的“跨界”,也有了不一样的构想走向,本届展览的总策展人冯博一认为,纤维艺术是一种媒介方式,“实验性、探索性与批判性是最终的归宿或目的”。他更关注其置身当代艺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特别是当代艺术已从观念艺术发展到了“上下文”艺术:“抽离之线并非自我设限,而是以纤维之力超越纤维,以相对独立、成熟与完整的个人化作品形态,将纤维艺术的创作提升到相互交错、演绎、转化的过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当代”的策展语境也使该专项展的呈现趋向于更成熟、更独立的综合性三年展。(记者 李亦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