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河——评王克举油画《黄河》创作
今天,王克举《黄河》长卷油画作品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区发布。这一历时四年、行走五千余公里、尺幅长达161.6米的油画创作,开辟了我国油画长卷创作之先河,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上实现的一次梦想。王克举不仅以如椽笔力创作了中华民族母亲河之鸿篇巨作,表现了古往今来汤汤大河的磅礴气势、华夏民族孕育繁衍的坚韧力量、沧海桑田的生活史诗,更深刻地把握和表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象征的无尽意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品的发布会选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举办,是创作历程的总结与回顾,是千回百折、浪淘风簸的总结与归宿,也是百川归海更广阔的开始,是穷千里之目、入万古之流的历史走向和精神理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孕育滋养了华夏文明,蕴含丰富的主题和意象。王克举以长卷形式、多维视角,描绘了黄河辗转回旋于中国大地的壮阔气象——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冰封雪覆的高山到由川入陇的高山峡谷,从宁夏、内蒙到陕西、山西、河南,流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奔腾入海,其间有冰封的雪山、险峻的峡谷、苍茫的高原,有跌宕起伏、湍急回旋之时,有雍容平阔、汪洋恣肆之态,艺术家情感中所状是自然的伟力、生命的欢歌,是亘古不息的时间的巨流。王克举不仅选取凝练黄河一系列代表性的地域景观,以写生的形式,表现黄河的节奏呼应生命之流从缘起到百转千回汇入大海的自然节奏,而且铺陈刻画着黄河所饱含的历史气息、生活脉络和民族精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意象表达的,作品细节带有微妙而又充满力度的韧性。它是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幻化成的一抹色彩、凝练成的文化符号、积聚成的文化气象,它是飞瀑急湍间那层苍茫的雾色、是村台草木中那细腻的心绪、是纵横开阖间豪迈的情怀,是艺术家回溯黄河历史、回望黄河文化、回瞰黄河民生时的视野、情感和他对黄河独特的解读。王克举油画长卷表现的不仅是黄河的景观、黄河的文化,更是黄河的精神和境界,那是“忽听浪声浩长空,唯见黄河天上来”人与自然的碰撞,是小我与天地的交融;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历史沧桑、人生浮沉的雍容豁达和坚韧顽强;那是先民历经自然洗礼、顽强生活、创造辉煌文明的智慧和生命力,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时空之思,是我们透过长卷感受到的震撼和感动。
油画长卷《黄河》局部
王克举《黄河》长卷油画的创作是建立在他的艺术理想和自信基础之上的,他历时多年跋山涉水写生观察驾驭宏大叙事题材,反复研读历代名家江河画卷潜心创作,经过反复思考、选择的潜心创作,作品是人生经历和艺术锤炼的成果。在自然流露的创作的背后,是对黄河自然、历史、人文的默默研究、反复观察、不断写生记录和判断的创作心路。在浑然天成、行云流水的画面深处,是对视觉经验、意象记忆的创造性整合。历时数年的写生跋涉充满艰辛,但正是植根坚实的大地才成就了艺术上抒怀写意的悠游自如。在研读借鉴传统山水长卷的基础上,不仅从中汲取了观察方法、叙事逻辑和中国传统宇宙观,更形成了新的突破和艺术表现。在当下,王克举所探索表现黄河题材的艺术语汇,体现了油画创作特有的中华美学风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王克举《黄河》长卷油画是祖国山河的时代之作。从中表现的不只是历史之河、精神之河,也是时代精神孕育生成的艺术巨作。拥抱大河,是时代精神的写照。群山巍峨,河流奔腾,是祖国的意象和奋斗的力量。风光旖旎或险峻奇绝,都饱含人民对家国河川的热爱深情。那奔流不息的江流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之旗。作为一位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王克举坚守自己的创作理想,低调纯粹,寻找生活深处的创作题材,历经充满艰辛的创作历程,致力把握和表达艺术最深沉的力量。王克举坚守自己的创作理想,他敞开心扉面对历史,徒步行走观察自然,研读社会人文、传统艺术之经典,但敢于突破和创新,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在王克举的作品里,能够读到一种深情,一种对生命、对生活、对祖国的挚爱,这是艺术的情怀,这也是成就他艺术创作成功的根源。
王克举的艺术创作歌颂祖国河川,表现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河、文化之河,人民之河,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此时此刻,面对画作,仿佛置身黄河之滨,听惊涛拍岸,看泱泱巨流汇入大海。自然、艺术和民族的精神文脉都如万古江河奔流,恒久而充满力量。
潘鲁生
2019年10月19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