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画造像——我和联合国进行艺术合作的故事

王林旭
2019年10月10日16:05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从前我习惯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一名画家。自1998 年至今,我又成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这三个身份不仅让我引以为荣,而且相互关联:我自幼酷爱书画、崇尚艺术,从小以当国家的画家、世界的画家为目标。作为一名画家,我为国为民服务的重器就是画笔,而我的画笔不离大局是必须的。那么这个“大局”对我来说是什么呢?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阶段:一段是我当全国政协委员的阶段,至今22 年;另一段是我和联合国交往与项目合作的阶段,至今24年。也就是说,二十多年来,我几乎一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与联合国的艺术需求相伴而行。说到这里,我心中的“大局”就有了诠释:以人民为中心,培根铸魂,用艺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画造像。

天假机缘中国画走进联合国

1990 年,我由山东调动到北京工作,并成为一名以绘画墨竹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画家。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前夕,由我创作的墨竹作为礼品送给当时访华的加利,次年12 月3 日,加利当选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这张墨竹成为日后我把中国画带进联合国的契机。

1993 年三月的一天,我和加利在北京偶遇,当天他表示,希望请我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 周年大典画一幅画。他的这一请求同时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

加利秘书长问我能不能以竹子入题,我思考很久,拿出了一个巨幅竹林的创作方案。竹子象征着世界和平发展的生机,竹林象征着人类的共存,竹子象征着中国的人文精神,而50 株竹子又象征着联合国走过的50 年历程。作品的名字定为《和平万年》。

1995 年10 月24 日, 联合国以一场特别纪念大会迎来自己的50 岁生日。在这次庆典上出现了两件来自中国的“寿礼”:一件是中国政府赠送的世纪宝鼎;另一件就是我创作的巨幅画作《和平万年》。由于当时中国的水墨绘画在国际活动中少有类似的展示机会,《和平万年》在联合国的展示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新奇感。庆典活动结束后,这张画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并被收入联合国成立50 周年庆典画册。从此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正式拉开帷幕。

联合国在重大庆典上使用的纪念性艺术作品来自中国,而且出自我的画笔,这个荣誉对我来讲既巨大又沉重,因为它带给我的是激励也是压力。我当时36 岁,不算很年轻了,知道自己的轻重,当然也不会在荣誉和成绩面前迷失自己。但是我对今后的艺术之路该朝哪个方向走还没有完全想好,只是知道自己还需要思考和尝试水墨艺术的创新,搞出一种能讲“世界语”的绘画艺术,让作品不仅能进中国人的心,还能进外国人的心。

由此我迈开了艺术探索的新步伐,广泛考察欧美的古典和当代绘画。几年时间下来,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路也越来越明确了。所以,在借鉴印象派、抽象派经验的基础上走向创立超象绘画的形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它不仅是我的研究结论,也符合我喜欢走新路开新风的性格。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能让自己的艺术活动往下走可以“土到底”,往上走可以“ 洋上天”, 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自由。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义务讲解员”

《和平万年》进入联合国, 为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那时开始,我以联合国文化与和平使者的身份,在加利、安南、潘基文三任秘书长任职期间保持了和联合国接续的艺术项目合作。2007 年7 月27 日,联合国公布了一个重大决议:对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老旧化程度严重的总部建筑群进行一次大修翻新。

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邀请下,我为联合国东大厅创作两幅作品。东大厅是在联大会议厅门外的一片重要的公共区域,它既是所有参加联大会议者的必经之地,也是联合国举行各种仪式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长期悬挂的艺术品,必然承载着联合国向世界宣示某种理念的目的。这是两幅献给世界的艺术品,不仅要能从艺术角度诠释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还要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要让世界各国的人看懂。

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超象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表现形式高度吻合了联合国对我提出的创作要求。而联合国和我国外交部就此项工作达成一致之时,又恰恰是我的超象艺术步入成熟期之时。任务在2009 年提出,从2010 年初开始构思这两张画,到2013 年4 月向联合国“交作业”,这一创作持续了整整三年。

2013 年4 月初,我历时三年创作的两幅绘画作品运抵联合国。作品分别叫做《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

2014 年12 月22 日, 联合国在装修一新的总部会议楼东大厅举行了“中国厅启动暨王林旭画作揭幕仪式”。

两张超象大画在联合国上墙至今已经5 年,其间每年都有超过百万名世界各国游客在参观联合国时都看到了这两张画。每年的联合国会议高峰期,也是这两张大画的“高峰”观摩期,作品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观赏和思考,东大厅成为一个用艺术讲述联合国愿景的一个无声宣讲厅。

在伟大时代的艺术蓝天中翱翔

我和联合国的合作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中所见不多,而在进入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各国艺术品中,能被选作主题艺术品并长久对外展示的亦是屈指可数。我深切感到,成功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长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积累,还需要有利的时代氛围和创作环境。

多年来,我和联合国的艺术合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大力支持。如果把我走向联合国的历程比作飞机远航,我感到是四个要素的共同作用让我能够翱翔蓝天:中国文化的底蕴为我奠定了起飞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时代给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供给了我起飞的能量;我信奉并坚守的做事态度保证了远航的内生动力。这种态度可以用16 个字予以概括:学习传统,锐意创新,勤耕不辍,面向世界。

我参加全国政协时38 岁, 如今60 岁。在政协这22 年,我的重点履职领域是对外友好交流和美术创作,这一点从我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书画室的履职经历就可以看出。政协是一个大学校,给我知识、经验和历练,把我培养成了一个于国于民还说得上有用的人。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政协又是一个大舞台,让我能够和一批最优秀的人才交流合作施展才华,履行使命报效祖国。纵览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提交过的提案,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巩固国内基础教育、加强国外引智工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文化强国构建。而我在这几个方面的发言权,全部来自我在政协调研中、艺术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从这个层面上说,我的工作就是用艺术教书育人、用艺术开展对外交流、用艺术倡导环保、用艺术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我的艺术成长受益于政协,我的艺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一切成绩都与人民政协的培养和重用密不可分。

我和联合国的合作还在继续。作为联合国文明联盟的艺术家代表,我认为,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文化语言的形成,从而创建出一个能够为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人们共享的艺术空间;一个国家在这个空间里创新成就越多,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越大; 在由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过程中,艺术必然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为此我感到自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抚育我成长并支撑我走向世界的全国政协及我背靠的国家和人民。

(王林旭,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民族画院院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9年第17期          

(责编:鲁婧、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