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岣嵝碑》

郑利权
2019年07月11日10:09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岣嵝碑》

  春秋战国的鸟虫书之盛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审美倾向,这不仅体现在铜器铭文上,也影响到石刻铭文。绍兴《岣嵝碑》现立于大禹陵景区禹庙内,碑高2.85米,宽1.38米,以亭覆之。此碑系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宋嘉定何致岳麓书院摹本刻之。

  岣嵝碑 绍兴禹庙藏碑拓本

  《岣嵝碑》字体诡奇,既有鸟虫文字,更多的是让人深奥难识的“奇字”,由此引起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此碑宋代《金石录》、《集古录》等书目均无著录。至明代杨慎、郎瑛、沈溢等人才有释文传录,说它是大禹的刻铭。

  此碑原在湖南衡山县云密峰山洞内,岣嵝山为衡山主峰,故称岣嵝碑,共77字。原石已佚。曹锦炎《岣嵝碑研究》一文中,提出它是越王州句为王太子时刻于衡山碧云峰,刻石时间为公元前456年,刻石内容为祭祀南岳衡山。《岣嵝碑》因字奇古不可识,虽有释文,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对释文存疑。其书体仍属鸟虫篆一类,从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评价来看,因产生于战国,还是弥足珍贵的。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

  韩愈诗云:

  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

  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

  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刘禹锡诗云:

  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

  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虽两人均未见实物,但唐代即有《岣嵝碑》的传说是无疑的。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贤良)游南岳,在当地樵夫的指引下,才在衡山找到此碑真迹。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