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真实的毕加索
《弹曼陀林的男子》,1911年秋
《自画像》,1901年末
《亚威农少女》
《自画像》,1906年秋
6月15日至9月1日,国内迄今为止最大型的巴勃罗·毕加索作品展“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候他的知音和慕名而来者。一如他曾经感叹的那样——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画出那个眼见的世界?而观者又是否能从他的画里看到最真实的毕加索。
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挑选出的103件作品——涵盖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试图以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1893-1921)为视角,呈现其艺术成长经历。这一时期正值“现代主义”肇始的年代,他的个人艺术风格在这三十年成型——他以极为高产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回应了时代召唤。
文艺青年孤身闯荡大都市
毋庸置疑,毕加索是个艺术天才。1895年,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巴塞罗那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尽管学校要求年满17周岁才可以录取,但他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绘画水平,不但使他获得了录取资格,而且被直接送入高年级学习。他创作的一批极具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让人们惊叹于其绘画天赋。
19岁的毕加索终于来到他向往的巴黎,便与这座艺术之都难解难分。虽然住在贫困区的蒙马特高地,但每天有画不完的主题,看不完的名画,还有一帮穷艺术家朋友陪伴左右,使他一刻都闲不下来。他无时无刻徜徉在这个交织着欢乐与颓废的艺术之都。
对毕加索而言,1901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方面,他的画作崭露头角;另一方面,诗人、好友卡莱斯·卡萨热马自杀身亡,忧郁突然降临毕加索的画中。作于1901年末的《自画像》里,弥漫在各个角落的蓝色成为他画笔下的主旋律。自画像中的毕加索,脸颊苍白消瘦,胡须蓬乱,一脸彷徨,折射出一个文艺青年只身闯荡偌大都市的孤独内心。它开启了毕加索著名的“蓝色时期”,这也是他首次形成自己的风格。然而这种风格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以至于此后不久他不得不穷困潦倒地离开巴黎。
不管世人如何把他当作法国画家,但他的内心却永远属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生养了他,加泰罗尼亚涵养了他。马拉加小镇上的鸽子,父亲第一次带他踏入斗牛场的感受,还有15岁那年穿越巴塞罗那市的“红灯区”亚威农大街时的怦然心跳,成为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主题。而在巴黎,毕加索经历了一段又一段情感波折,他把画布当作日记本,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在诸多风景中的瞬间体验与感受。
两位年轻人擎起立体主义
从早期模仿与再创作梵高、德加、图卢兹等画家的风格和主题,到“蓝色时期”,宣告属于这位天才画家的时代已然启幕。
不过,如果毕加索没有在1907年创作那幅开启“立体主义”的《亚威农少女》,那么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将无法与现在相比。
一段时期,许多画家都跑到毕加索简陋的工作室观看《亚威农少女》,他们眼里满是迷惑。可他不愿作过多解释,在他看来,一扇崭新的艺术大门已然洞开,何不一头钻进去,尽情驰骋。只有瘦高个子的乔治·布拉克认定这幅画是毕加索呕心沥血探索的结果,于是,他住到了毕加索隔壁。两个年轻人投入到立体主义的漩涡之中,大胆打破了原本构成一幅画作的最基本要素,重新组合自然的物象。画作《弹曼陀林的男子》便是立体主义初期阶段两位艺术家共同挖掘出的艺术新风景,画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他俩摒弃了古典主义对色彩与质感的精细要求,而是专注于几何图形与平面之间新的组合关系,主题不再重要,点、线、面的关系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已走过了400多年的历程,画家们一直努力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的视觉效果。这项工作充满着艰辛,却最终取得了画家们追求的成果——对大自然百分之百的仿真摹写,透视、明暗、色彩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三大支柱。
然而,出生于1839年的塞尚开始重新思考这一切,他要重构画面上时空的分布。他的毕生努力启迪了众多后继者。在这之中,毕加索与布拉克相伴而行,他们的立体主义追求经历了不同阶段。从《亚威农少女》开始的原始立体主义阶段,发展到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强调线与形的重组与叠置,再拓展到以“拼贴立体主义”为代表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色彩与形的配置关系逐渐成为画面的关键因素。
嵌入时代洪流的艺术形式
要理解“立体主义”的巨大影响,还必须把毕加索的创作活动嵌入到整个20世纪初时代迈进的洪流之中。源自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此时已进入第二个蓬勃发展期,为毕加索与他的同伴进行艺术变革构建了殷厚的时代背景。与生俱来的敏感性让艺术家对现状或欣喜、或愤怒、或焦虑、或苦恼、或无奈,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些混杂着思考与情绪的新探索,演化成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并最终构成了“现代主义”这支交响曲。它们中,“新印象派”以科学般的分析在画布上重构自然中的色彩;“野兽派”凭借直觉,以主观感受赋予了色彩新的表达维度;“未来主义者”急欲呈现工业化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速度感;“达达主义”从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中发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本质原来是潜意识的驱动;“抽象派”则决心划清与自然的界限,努力抹去画面中可以分辨的自然物象。在毕加索之前,有马奈、塞尚、梵高等大师,与毕加索同行的则有马蒂斯、杜尚、达利等立异求新者,在毕加索之后更有莱热、米罗、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人,这一连串风格迥异的艺术家名单,一起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的璀璨星空。
在这艺术的“百家争鸣”时期,毕加索凭借着扎实精准的古典主义绘画功底,沿着前辈大师塞尚指引的方向,带着《亚威农少女》,杀出了重围,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毕加索是现代主义中最典型的一位。”这是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在其专著《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对他的评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