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大树根连根 艺术手牵手

——走进“亚洲文明联展”系列艺术展

田呢 荣池
2019年05月19日10:0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大树根连根艺术手牵手

  互动影像《共美之卷》局部

  立姿象鼻神 马赫什·沙启亚(尼泊尔)

  土耳其彩瓷 梅赫迈特·古尔逊(土耳其)

  紫砂荔枝纹雕漆壶 马宁(中国)

  【艺境观象】

  夏日的北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系列以“亚洲文明”为主题的大展陆续拉开帷幕,彰显着创造之美,凝聚着美的结晶。本版上期报道了“亚洲文明联展”系列艺术展之主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本期将和读者一起继续关注“亚洲文明联展”系列艺术展的另外4项大展:“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亚洲数字艺术展”“甲骨文记忆展”和“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共同欣赏这一曲曲美美与共的亚洲文明交响新乐章。

  亚洲非遗大展:手艺传情,匠心筑梦

  斯里兰卡的木偶、泰国的面具、越南的漆器、伊朗的波斯地毯、约旦的马赛克盘子、印尼的皮影、尼泊尔的木雕、中国的苏绣……亚洲匠心渗透在展厅的每一个角落,演绎着手工艺术的传奇。5月16日,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在国图开幕。来自14个亚洲国家的320件(套)手工非遗大师的匠心之作齐聚亮相。

  展厅内,马来西亚的蜡染设计师努尔·沙依巴赫·赛义德正在教授观众制作染色壁布,来自科威特的艺术家萨巴赫·阿萨德则在一旁手握蛋壳演示精密的蛋雕制作。来自韩国的朴永美是韩纸纸绳工艺家,她用韩国特产纸张制作的钵盂、花瓶、马甲等纸衣,因韧性十足而坚固耐用,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手艺传情,匠心筑梦。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此次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中国梦花韵》等作品参展。她从事苏绣30余年,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一系列传递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她精心制作的以宋代名画为绣本的作品曾在2017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

  中国红木家具设计师王天翔是位80后,由他设计并历时3年完成的元中堂孔子顶箱柜气势恢宏,柜体精选大红酸枝大料制成,雕刻着“君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故事,图案精致,雕工细密。他表示,此次能够参与到亚洲非遗作品的交流中来受益匪浅,不仅有机会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与亚洲各国艺术家的非遗工艺交流中获得启发。

  展厅中央,独具特色的“亚洲客厅”以传统中国文人书房形式与亚洲各国非遗之作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展览通过器物之美彰显亚洲活力、促进民心相通的主旨精神。

  瓷航南下,驼铃西进。千年丝路联通着不同文明的美学趣味,亚洲文明也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出时代光彩。千姿百态的亚洲手工艺,是文明的丰碑,也是一首生活的礼赞。

  亚洲数字艺术展:赏千江月,飞万里天

  在“亚洲非遗大展”开展的同日,“亚洲数字艺术展”也在北京市海淀区创业路6号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影像、数字交互装置、人工智能设备、虚拟现实等多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形式,解读和展现着各自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想象。

  由中国两家视觉科技企业制作的互动影像《共美之卷》,以明代丝路山水地图为底图,将古代绢本之上的青绿山水与新丝绸之路“工笔建筑”相融合,古与今时空交叉,形与神相融兼备,同时辅以古画中的写意演绎手法,于时空交错下呈现古今视觉盛宴。画卷采用现代数字科技交互技术,讲述每个项目背后的感人故事,穿越千年时光,跨越万里版图,传承丝路精粹,生动呈现出各国人民共同绘就的命运与共的壮美画卷。

  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创作的手绘动画《汉字的性格》,其立意来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頫手卷这件传世之作的观看、分析与想象,阐述了中国特殊的汉字书写方式与中国人特性的内在关联。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吴俊勇的作品《千月》源自诗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件动画影像装置作品想传递的感觉类似一本薄薄的文集,悬吊于空间中的多个屏幕,犹如被拆散的页面,飘舞于风中,串起九篇短文中的故事。

  受天体物理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启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带来的沉浸式视听感官装置新作《反向折叠》,试图将围绕恒星形成和演化的各种现象转化为声音、图像和振动。韩国艺术家金允哲的参展作品《三轴柱II》,则将粒子、流体、物体、事件和人交织在一起,激发观众对物质世界的本体论进行思考。以色列艺术家丹尼·罗金的参展作品《毛球镜》由928个人造毛皮球同步排列组合而成,通过数百台电动机控制,利用计算机视觉勾勒出观众的轮廓。随着机动装置以统一的动作嗡嗡作响,人物轮廓的痕迹出现又消失,现场观众争相从中收获独特的数字感官体验。

  “亚洲数字艺术展”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亚洲数字艺术展”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背景下展开,在中国北京海淀这个具有浓厚科技与文化氛围,且充满活力的地域空间中生成。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对话平台,体现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为载体,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呈现新的面貌。展览从三个维度——时代之间,过去与当下的对话;领域之间,科技与艺术的对话;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的对话,开展深入交流、激烈碰撞与交融,展现亚洲文明间的相生相长,体现亚洲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共振,催化出独特丰富的艺术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展:连通古今,传承文明

  “亚洲文明联展”系列艺术展还包括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和“甲骨文记忆展”。《永乐大典》的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插图之工让人印象深刻。这部大典插图式样种类繁多,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由明初画家绘写或临摹宋元旧本,皆采用传统勾线技法,生动逼真、工致精美,在绘画史、书籍插图史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但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兵燹水火,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此次文献展展出的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原件12册、不同时期出版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及海外收藏《永乐大典》影印本等,为公众勾勒出这部大典飘摇多舛的命运。《永乐大典》历尽沧桑的过程、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令人感喟。

  同时呈现的“甲骨文记忆展”则带领我们探寻甲骨背后的秘密,揭开了甲骨文作为文字和作为占卜之物的神秘面纱。展厅内,通过声光电等各种现代科技对殷商王朝甲骨占卜情景进行的立体还原最是吸引观众,点击多媒体触屏便能占卜出相应内容。很多小朋友和家长在多媒体触屏上临摹学习甲骨文的字形与字义,并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带回家。以甲骨的发现为起点,展厅中有场景还原,有考古发掘图片资料,有学者们研究成果的集锦以及器物的展示,还有50余种中外甲骨文研究中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书籍供观众对甲骨进行深入探究。“一直觉得甲骨文只能根据史书上的点滴记载来想象,没想到展览这么全面,而且形象易懂,真是长见识了。”市民戚文江一早就来到展厅,他觉得,古朴的布置和光影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

   (本报记者 田呢 荣池)

(责编:潘佳佳、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