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2日电 当代作家何立伟文学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文学、出版领域的专家们齐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论何立伟的文学创作特色与经典作品。
当代作家何立伟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何立伟携其文学作品初现文坛,一直活跃至今。除了文学创作,他在绘画、摄影等领域也有所造诣,是当代文艺湘军的主将之一。
出版三十多年,《白色鸟》仍“飞”在人心
《白色鸟》一篇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何立伟带来了无数赞誉。谈到《白色鸟》这部问世三十多年的作品,与会专家们仍然深有感悟,许多人认为《白色鸟》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符号,体现了对“美”的向往和呵护。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他至今都能记得在80年代中期那一只白色的鸟,那样一个夏日的午后,静寂之中的感觉。他认为这部作品非常深刻的体现出来了文学与时代的交融关系,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发展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龚爱林认为这部《白色鸟》汇聚了何立伟近40年的写作精华。在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山看来,《白色鸟》在现在读来,仍然是短篇小说的经典,有一种戛然而止的美丽。
“从容的叙事”是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谈到的一点,他认为何立伟的从容境界在《白色鸟》中体现得最为典型。“《白色鸟》确实做到了从平凡中挖掘出韵味,确实做到了自如地驾驭文学语言,从而达到了诗性的境界。”
文字如诗,充满少年情怀与人性之美
何立伟善于创作少年形象,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大多写的是孩子的事,他们天真无邪,仿佛生活在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从《白色鸟》到《稀有少年》,其中的少年形象令人深刻。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少年的形象,少年是一张白纸,少年眼中的美比成年人眼中的美更纯净。所以何立伟真的是画家也是诗人”,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谈到。将小说创作与诗歌结合, 何立伟的语言与意境在80年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曾有评论家称他的语言风格为“绝句”,于此可见其文字中的意境。
也有专家认为,何立伟极力展现人性的良善和美好,使用的是古典的、诗意的语言,延续了诗化小说的传统。后来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何立伟的小说创作也发生了改变,关注复杂的人性,书写人的欲望的压抑和释放,在叙述上也多了一份批判的力度。
古典性与现代性、白话文与方言的结合在《白色鸟》中体现的非常巧妙,但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看来,何立伟虽极有天赋,在《白色鸟》中的文艺腔却不够自然。也有学者谈到,他的小说还需要对时代、社会进行更为深刻的把握,在语言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从而保持古意和现代性之间的平衡。
回首多年创作,在喧嚣中继续向前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文学作品以来,这是第一次举办何立伟的个人创作研讨会,他表示,这次研讨会能帮助自身更加认清自己以及自己的文学创作。
而对于这些赞誉,他说自己实在乏善可陈,“我唯一觉得骄傲的是我参与了新时代文学的全过程,并见证了中国文学至新时期文学以来节节开花令人欣喜的进程。作为一位文学战士,我也是在冲锋号吹响之时跃出了战壕。”
“当大潮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努力。”文学至今仍在喧嚣,当所有的喧嚣过后,我们也许才能看到,当一个作家把一生的经验、彻骨的感受、泪和笑、喜与痛注到他的每一个文字里面,这才是被时间注目闪闪发亮的作品,也是能真正进入文学史的作品。
何立伟说:“我希望我的余生中有这样一部作品,这样在我的名字前冠以作家这个称谓的时候我才不会惭愧。”(王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