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艺术新青年——当代百位中青年艺术家优选计划

听见了泥土的心跳——记当代油画家郭廓和他的乡下画派

王 王
2019年01月31日17:28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40年了,中国进入沸腾的时代,所有艺术也都沸腾着。在沸腾中爆发,在沸腾中熄灭。一切看起来都很美,美的像花,于是有人说自己听见了花开的声音。然而,完全不同的是,郭廓的油画作品,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只能听到泥土的心跳。

郭廓是中国当代乡土题材油画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中国乡土油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郭廓把他苦难的笔触,像千年老树一样深深的扎入泥土,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的最大功能就是苏醒功能,给那些忘记初心、头昏脑涨的人们浇一盆冷水:别忘了你是从哪里来的,你要到哪里去。

1964年,刮着冒烟雪的大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郭廓就出生在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房子的土墙和草顶歪歪拧拧,灶坑里窜出来的炊烟呛的人淌眼泪,村东头死人的丧曲还在嗷嗷作响,村西头老刘家的小媳妇又生个女娃。天黑了,微弱的油灯伴随着几声狗叫(偶然也有猫叫)。如果,苦难是一种美,那么,这种极度的美都是老天为郭廓准备的写生题材,这种题材的生动性、丰富性、可靠性、思想性真是无与伦比。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多少年后,在郭廓的画笔下重现,让天下生灵的内心受到震颤。

郭廓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从某种意义来说,郭廓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画自己的心,让画面上老汉的烟袋锅活了,大姑娘胳膊里的土篮子活了,毛驴嘴里的苞米叶子活了,磨盘上面的窟窿眼子活了——这些都活了,郭廓在万物的灵性中,苦苦追寻着某种意义。

在郭廓的记忆深处,苞米比花重要,因为乡亲们从来不去吃花,但是不吃苞米就得饿死。这样的道理贯穿了他后来几十年的艺术之路,成了老郭的艺术观,这也是乡下画派的哲学观。美是苞米,是苞米站立的那片土地。别人说什么郭廓都不信,他只认这个理。

站在郭廓的作品前,你不必懂油画,也能感觉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透过层层油彩,他带给我们的是沉默、冷峻和深刻,而那些温情和暖色调,更加强调了沉默、冷峻和深刻。

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家园的心灵守望者,他的作品体现着一代人在历史中的位置与价值。在郭廓的画面里,上岁数的在寻找自己,年轻的在寻找父辈,我们的民族在寻找尚未走远的过去。

每一位画家的笔下都有自己喜欢的元素。而郭廓的一幅幅作品依次看去,必然少不了春耕、夏锄、秋收、冬存,少不了院子里的鸡鸭鹅狗、田间的玉米高粱,少不了父亲的酒盅、母亲的白发,少不了蒸豆包、做豆腐、杀年猪,少不了婚丧嫁娶、过节赶集——艾青有两句诗,形容他的作品最恰当: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郭廓的画面对应着他儿时的所闻所见,刻画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后来被称为“伤痕美术”。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它冲破了原有单一表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历史大视角定位纳入其中。伤痕源于政治,郭廓的笔下没有政治,但确是“伤的最深”。

那个时代毕竟过去。人们对郭廓乡土作品的解读和给予的文化符号已远远超越了美术作品的范畴。很多人看了他的作品后热泪盈眶。

时间进入21世纪,当整个中国文化正经历着激烈的转型时,郭廓仍然坚持继续描绘自己的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他没有在层出不穷的美术理念热闹变换中随波逐流,郭廓的生活积淀注定了他的艺术态度和文化立场。

所以,他坚持用现实主义的描绘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具像风格来保持与观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我能明显地看到郭廓在这种现状之中,不为浮躁的表象所左右,坚守着他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并且把这种理想和追求升华为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在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捍卫着自己的方向,从他的早期创作直到现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可能略有不同,但他对自己题材的定位和艺术思想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后来他在精神境界上更加纯净浑厚,在艺术技法上也更为精良纯熟,这源自他勤奋的创作和从未间断过的思考。

郭廓的画室叫“乡下人画室”,他立志当农民画家,就像农民耕作土地一样耕耘自己的画布。他的作品从来不以市场为导向,他不迎合任何世俗,但是画商跟他大量订画却不断得到拒绝,因为他没有那么高的产量,他画的很慢很慢。绘画路上,郭廓循规蹈矩、自我要求苛刻,苦练基本功,对透视、比例、光影等技术细节有着近乎执拗的苛求。

公主岭放马沟四门李屯(郭廓老家村落的名字)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给了郭廓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和创作灵感。郭廓《村头》画面展现的是几头被拴住的毛驴,在柴火垛边上的场景。冰天雪地,下午的村落袅袅炊烟。这幅画,观者可以感到冬天的冷气,也能闻得到驴粪味。

郭廓画的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不是经过简单观察与分析后的客观事物,而是他感受到的事物。真正的艺术大师莫不如是。《年轮》这幅画,远远的天上挂着金黄的月亮,近处是一架废弃的老磨盘,老奶奶陪着孙女坐在沟壑上面,在阑珊的夜色中,安详笼罩着无奈。

郭廓始终让情感指引着自己的绘画创作,有时这情感太过浓烈,层层色彩带着情绪倾泻而出。这是真正能够打动观者的画,所要表达的,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

郭廓《早春》画的是郊外的清晨,河里面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岸上全是衰败的荒草,柳条还没有苏醒,这种低沉的色调能灌注到观者的血液里面,好像米勒《播种者》那种浅淡的灰,也像伊斯拉尔斯的色调一样。

郭廓的作品《炊》,画面最醒目的是灶坑里面的火熊熊燃烧,火苗是那样的有力量,简陋的灶台和粗犷的墙面在雾气中缭绕蒸腾,老母亲猫着腰,正在做晚饭。灶台上面有半个水瓢,此时看不到窗外,也许,窗外,大朵大朵的白云正盛放在蓝天下。

郭廓作品《蒲公英》,绿色的叶子映衬在黑色背景前,三两个蜜蜂赶来这里,这是极细心的作品,画家做这幅画时一定很平静,下笔也没有丝毫的犹疑。

作为职业画家,郭廓也展现出非凡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积极助力慈善事业。其巨幅油画《真理的旋律》创作历时半年,可谓披星戴月,呕心沥血。这幅油画后来被北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永久收藏。

这一路走来,郭廓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并获奖。多幅作品曾在中国美术期刊发表,部分作品被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各大博物馆及国内外艺术品收藏家所收藏。

人类历史从乡下开始,也许未来有一天,真正的乡下消失了,我们只能从画家的作品中寻找历史。郭廓属于那个曾经的历史,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他是个悲情画家。他用画笔帮助别人走进了美好的梦,而世界,却把痛苦留给了造梦人。在郭廓的世界里面,那片土地永远是寒冷的北风漫天的雪花,漫无边际的大片苞米地,这是文字无法描述的,这世界有轮回吗,快让画家的悲情焕发出盎然生机。

(王 王: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

(责编:鲁婧、赫英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