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行天下)

林则徐纪念馆感悟:缕缕不息的英雄之气

简福海
2018年10月24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林则徐纪念馆内景

  游客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举办的“林则徐家风展”

  福州三坊七巷附近的澳门路上,矗立着一座独特而醒目的建筑——林则徐纪念馆。红的墙,黑的瓦,上翘的檐角,蓝纹的门楣,一副古朴方端的模样。厅柱高悬林则徐自题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诗以言志、文以传情。隔着时光的岸崖,在含蕴丰瞻的对联背后,丰饶的历史卷裹着缕缕不息的英雄之气,让一拨拨游人浮起泪光……

  谪路西行

  一叶西征的孤篷上,林则徐伫立船头,宽袍大氅鳞鳞晃动。他正在发配的路上,将士和百姓则在前来送行的途中。风萧萧,云荡荡,浪头急急拍打堤岸……这些,构成了悲伤的布景。

  岸上,人们挥手间的泣号,像水一样波漾开来,弥漫天地。远处,杭州城繁华错落的街衢楼宇,影影绰绰,宛如他的一段段从前。

  林则徐抬头仰面,望着高天上的流云,自由,洁白,轻盈,浩风一吹,飘向东南边陲的故乡。遥远的故乡看不见了,那就向着心中永远的方向作揖告别。他弯腰过膝,内心低回。

  1841年7月,带着道光帝的旨意,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就地押送流放,正取道杭州,远赴伊犁戍边赎罪。前方是大漠边关、孤星冷月以及余生匆促的珍惜,后边是兵荒马乱、烽火狼烟和万里家国的残局。橹桨一声声摇荡着他的思虑:自己的归宿末路倒无所谓了,可是,眼下江山的出路在哪里?

  路过镇江,巧遇深交多年的魏源。两个以家国为念、同声共气的忠臣良将,在不期然的久别重逢里,陡生惊喜。林则徐将苦心搜集的异国信息和翻译编纂的《四洲志》手稿郑重交付魏源,嘱请他撰写《海国图志》启发君心民志。

  次年5月,林则徐行抵西安。积年累月的劳碌,一路风雨的侵袭,使得沉疴又起。他只好暂驻休养,夫人郑淑卿及孩子林聪彝、林拱枢也辗转前来团聚,他们以一路跟随取代言语上的安慰。添丝铺锦、炊汤热菜,在高卷的竹帘下安然享用;夜来了,古都的溶溶月色和幽幽花香装满院子……人生那么短,和美而珍稀的每一天,似乎都值得贪恋。可是,林则徐一心谋虑着国运衰微的解药,身体稍见康愈便上路了。

  临别相送,林则徐从容不迫地口占诗句,与其说是告白妻儿,不如说是自勉——他的爱与襟怀,已全部支付给莽莽河山。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笔笔分明,可以句摘;字字入典,得以遗存——这是广为传颂的励志名言。当事关国家利益,怎能以自身荣辱得失来取舍呢?

  戍边垦荒

  1842年12月,衰病相缠的林则徐,终于抵达了西北边陲伊犁惠远。茫茫戈壁,飞沙走石,荒寒无边。风从地面刮过,永远是咻咻的厉叫,没完没了的雪花,一如林则徐撕碎了的心绪。

  邸报因路遥而迟滞,因真实而可信,如同坚韧的飞鸟,沾满了一路风霜微尘,从皇都飞临高寒的天空。林则徐从中捕捉到了很多信息。他将思索托付给忠实的纸页,形成了《衙斋杂录》《软尘私札》。

  他主动认领修建龙口水渠的任务。取石、筑堤、挖沟、引水……在砂砾遍地、经年板结的河滩修一条水渠,工程之艰超乎想象。经过4个月的鏖战,一江清流终于沿着新渠,把欢歌一直唱到阿齐乌苏,唱到20万亩良田,唱到新疆人民的心里。

  时岁挺进至1845年,朝廷命林则徐前往南疆的阿克苏、库车、乌什等地履勘垦荒、巩固边防。这些地方“不仅从来谪臣所未到,即武臣边帅亦鲜有躬亲周历”。然而,这位60多岁的老人不顾体弱多病,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途困旅。历时5月,辗转万里,勘察土地近60万亩,并向领队大臣布彦泰建议不分兵农、不分回汉,发动民众就近屯田、固边守土、共御外侮。现在想来,这片土地上葡萄繁茂的枝蔓与哈密瓜的香甜,真是另一种抒情,那是乱世里最干净的翠绿和最饱满的甜蜜。

  “坎儿井”,是林则徐以智慧和辛劳雕塑大漠荒田的又一成果。每隔丈余取井,地底横渠贯通,既减少蒸发又滋润田地。人们将它亲切地称作“林公井”。很喜欢这样的名字,一层层坎壁,堆砌起一种纯净的烟火生活和源源不断的思念,仿若一处高耸的祭台,供奉着心中的大神。

  日暮望乡

  穿越时间的长廊,转瞬是1845年的年关。不恤此身、不祈妄福的林则徐,三年的谪居岁月也收梢了。此刻,霜雪已把他刻画得面目苍老。曾经多少次,他痴痴望着蓝天上东归的云朵,思念慢慢浮起。他在等待这一刻。

  可是,关山万重,才刚刚起步,皇帝的旨意又踏马飞来:以三品顶戴接任陕甘总督。刚将当地暴乱平肃,又接任陕西巡抚。殚精竭虑地把来势汹汹的“刀客”之乱镇压下去,松了一口气,到底没有辜负皇恩,同时也感到英雄老迈不中用了,多次奏请解甲归田,皇帝不依,着遣他担任云贵总督。不得不感叹:并非顺着一声恳求、两行热泪,就能找到故乡的归途。

  这不是第一次了,危难之时,道光帝总会想到他。在这一切的命令和仪式背后,是他和家人多难的命运。跟随他东奔西走的妻子,贤淑,聪慧,旷达,却又那么艰辛,过早死在了昆明。他手抚顶戴,往事翩翩。人老了,回忆总是处于激活的状态,而且,对往事的翻阅书写,总是以童年为楔子,从故乡那端切入的。

  1785年8月,他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是福州左营司巷中冠盖如云的榕树,第一耳听到的是子弹一样迸射出的福州话。父亲是穷秀才,靠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不穷的是腹中的诗词典章。虎父无犬子,幼年时林则徐便吟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构思颖妙的14个字里,全是俯仰天地的壮阔与自信,令人刮目相看。如果从求仕之路看,似乎也没什么新鲜情节。书生灯下悬梁,考官伯乐相马,无非是实力加运气。关键是,他入仕之后,是否对得起那个位置?这是时代的命题,亦是人心的诘问。

  顺着这样的问号,把镜头摇移到馆内木柱上的这副自题厅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挥笔里的郑重、委婉中的坚定,说的是胸襟抱负和人格修养。这是林则徐的座右铭,抬眼即见,决眦入心,时刻以此规整和塑造自己。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林则徐:少年中举、封官加爵、查禁鸦片、抗击外侵、镇守前线、流放边关、压乱勘地……在时间轴上,“历官14省,统兵40万”的他,无论历经多少伤痛,多少荣耀,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明暗交织,从不曾消解他的人性和格调。

  以联自勉,似乎是一个老套的模式。然而,站在榕荫覆盖之下的纪念馆里,轻轻诵念,励志得很。一声吟诵,还原了林则徐一辈子:不堕志,不恤命,不虑穷匮,不辱雄名。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