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不忘初心坚持传统的工笔画家——张继众

2018年08月10日14:5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董子龙)北京的七月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大地,大地被晒的滚烫,仿佛一个巨大的笼子使人透不过气来。在胡同里第一眼见到著名书画家张继众,淡然沉稳,仿佛这炎炎夏日丝毫影响不了他平静的内心,老先生淡看人生,笑看风云,潜心十年,重拾绘画。

张继众展示画作

人物简介

张继众,男,1952年9月生,回族,现为中央书画院中国书画家,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会员,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创作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北京瀚艺德名士艺苑特邀画家并任秘书长,中国医学基金会爱心大使,华夏东方杰书画院名誉副院长,北京汉唐广阳书画院理事。

自幼受家庭(家父张子美,著名画家,曾拜师于章浩如大师门下,擅长于工笔花鸟、人物、山水、走兽,兼工带写)熏陶喜好绘画并得真传,后得著名画家黄均、孙菊生等名师的悉心教导,擅长工笔花鸟、鱼、虎,兼工代写,拓展了工写结合的艺术形式,绘画功底深厚,国画作品得到了社会和行家里手的广泛认同,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部分获奖。其作品先后入编《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中华书画名人录》、《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世界英豪》、《海峡百名书画家艺术作品》等多部典籍。

张继众作品

绘画生涯几经坎坷

张继众出生于绘画世家,父亲是著名画家张子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加之有一定的天赋,耳濡目染对绘画有偏爱。小学六年级时文革爆发,中国美术界遭遇到了大规模的冲击,因为破四旧,不得不把家里有关绘画的书籍全部烧了,从那时起张继众停止学习绘画。1968年上中学又遇到教改,在体制的要求下只能画一些有关政治斗争的漫画或是宣传画,再没有接触国画,1969年张继众到东北黑龙江下乡,这一呆就是9年,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算起到1978年结束下乡,荒废了整整12年时光没有机会画画。

78年张继众回到北京后在民政局下属的工厂管理仓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当时中国传统绘画并不受重视,张继众偶尔在下班后和父亲一起给外商画画做加工活,把国画当作是一种出口商的礼品,除此之外没有空余时间认真的学习画画。到1991年,张继众参加了在宁夏举办的“国际岩画研讨会书画大展”研讨会,展览上他的作品被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看中,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才华,于是邀请张继众到其单位工作,对张继众来说这是人生的转折点,不仅能够做一份与绘画有关的工作,而且有时间踏踏实实的画画,因此于 97年离开了原单位,到贸易公司做一个专职的画家。然而,好景不长,4年后该公司因为经济问题破产,命运的捉弄让张继众不得不面临两难的抉择,要么回原单位工作不再画画,要么放弃工作,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继续走绘画的道路,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些年通过对绘画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张继众渐渐发现画画才是其一生的追求。

2001年——2010年,张继众10年赋闲在家专心画画,一边专注于练习工笔画一边开始学写小楷,10年心无旁骛的创作,10年成百上千的尝试,10年曲折艰难的探索,终于历经10年的沉淀,60岁后在国画上有了突破。

对画家来说,要想得到突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或者十年或者一辈子,但对张继众而言都是值得的,这是对艺术的追求,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除了一颗炙热之心,能够保持这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加难得。

绘画工具

传承文化势在必行

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张继众60岁以后的作品,问其重拾绘画的契机,张继众说:“其实我一直没有放弃画画,即使是下乡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看《儒法斗争史》、《鲁迅杂文选》等古文,从中了解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看了很多书就会有自己的理解,正是这些古书让我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想用画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继众对绘画的热爱,这么多年来他从未真正放下过绘画,对张继众来说重新开始只是时间问题,恰好遇到赏识的人,所以他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画自己想画的。不仅如此,张继众还表示“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以绘画为生,画画对我而言是简简单单的兴趣,我是在追求自己的爱好。”正是保持了这份不变的初心,张继众才不像今天社会上的“江湖大师”一样,为了出名胡作非为,被名利所诱惑,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张继众作品《鱼变龙》

仔细看其作品你会发现不像传统的工笔画,立志于把每一个细节都画出来,但整幅画又很立体、栩栩如生,“早年的时候父亲以花鸟为主,一些外商喜欢鱼,我就以画鱼为主,慢慢发现画鱼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不是把每一个鱼麟都画出来就是好的,而是要抓住鱼在水中的特点,有明有暗,有清晰的有被遮住的,这样才能把鱼画活。”听了他的解释,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又更进一步,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根本区别,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人们置身其中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西画绘画则以真实厚重的画面感为主,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传承中华文化不是一味的借鉴西方绘画技术,而要选择合适的加以创新,比如张继众的作品《鱼变龙》,传统的八卦、阴阳,结合新的上色方式,遵循古法又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和理解。

谈到从画国画中得到了什么,张继众提到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知识,他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自个儿是根,不坚持学习的话根就立不住。”他的作品都要题诗,但是现在的书画很少提诗词,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缺憾,是一个需要改变的方向。诗词歌赋对我们来说是文化底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随画画研究诗词歌赋,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每画一张画必须要题诗,写出自己出于什么目的、心情作的画,而且自己想写的诗和体别人不一定会写,写字和人的品行一样,要自己来写。

采访的最后,张继众表示当务之急是传承传统文化,绘画是无声的表达,不能只追求形式,要慢慢的突破,不能一下子全部抛弃,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找到人在艺术上的共同点,建立不同艺术之间的良好关系,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希望中国文化有一天能够发扬光大。

张继众展示画作。

作品欣赏

《牡丹》局部。

工笔画《秋荷风姿》。

工笔画《架上鹰》。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