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 美术创作
八一建军节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一年一度的“八·一”相约在盛夏,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庄严的节日,用影像故事和艺术精品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从老照片中 感受女军人的飒爽英姿
老照片中有革命年代的“女汉子”,她们与同袍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征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热血与忠诚。
钱希均,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党支部书记兼会计科科长。
吴富莲,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调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随军南下川康边。后任红四方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政治委员。1936年10月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征战。
蔡畅,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长征中,在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民运部工作。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妇女部部长、组织部部长,中共陕甘宁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妇女部部长。
李伯钊,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部。1935年9月,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办文艺训练班,随军南下川康边。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工农剧社社长,同年7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到达陕北。
周越华,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随四方面军行动,南下川康边,任四方面军卫生学校政治处主任。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保安。
刘群先,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总工会女工部任部长。
汪荣华,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1935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
危秀英,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在干部休养连当“政治战士”。
吴仲廉,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长征中,在干部休养连担任秘书,后随红五军团编入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随军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征战。
美术创作再现“最可爱的人”
美术创作中一样有“最可爱的人”,他们在雕塑中默默站立、静静休憩,在画作中或气势悲壮、或意气风发……不管哪一样,都是他们生命的痕迹、鲜活的明证。
《工农红军》刘开渠
刘开渠是20世纪中国雕塑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创作了中国首座抗战纪念碑《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物肖像创作是刘开渠先生主要创作题材,刘开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变革剧烈、民族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他在欧洲学习期间,观览了大量的欧洲历代讴歌优秀英雄人物纪念肖像的范例,无疑也由此培养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作品不仅歌颂普通民众、寄托和平愿望,还创作了大量抗战时期纪念性肖像。
此件《工农红军》作品,是刘开渠先生惯用的写实手法,造型严谨,作风朴实,具有肃穆感。坚定的眼神和有力的臂膀将工农红军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艰苦岁月》潘鹤
潘鹤1925年生,广州人。现代雕塑家。少年时只身赴香港读书,喜爱绘画与水彩,并自学雕塑。1949年回广州,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1960年调入广州美院任教。
《艰苦岁月》为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之作,老战士与小战士偎依在一起,褴褛的衣衫透露出战争的艰苦,可是老战士静静地吹奏笛音,小战士入神地倾听,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革命胜利的信念。作品三角形的构图,即稳重又变化起伏,作者手法自由,艺术形象自然感人。
《壹玖肆玖》白展望
1949,这是每个中国人都难忘的日子,画家白展望以此为题的油画作品,运用写实手法,在弥漫着战争硝烟的背景下,一位手持冲锋枪的战士站立在金汤桥上,那头上包扎的纱布,衣上留下的刀痕,炮火熏黑的脸庞和那微眯着的眼睛,以及远眺时所透出的一丝笑容。简单朴素,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深刻,蕴藏着凝重,震撼着心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忠诚、热血的军人。
这件作品是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大展的获奖作品。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为詹建俊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959年。詹建俊为中国油画界中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性意味进行探索的画家。他对画面的处理概括性的、象征性的元素比较多。《狼牙山五壮士》在创作初期在油画界引发了很多争议。他在历史题材画里面开始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画面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
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比较新潮的,一些老先生提出了质疑,但詹建俊坚持了下来。在此之前,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大都是遵从自然的、真实的情节,实事求是地处理人物关系,而詹建俊的这种手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革新。詹建俊因此还写过一篇文章——《走弯路有感》。这种象征性的创作方式在改革开放后就很普遍了。西方对现代感的定义就是“平面化”,詹建俊当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法,画面平面化,颜色单纯强烈,还稍稍有一点变形。这种变形丝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冯令刚)
《强夺泸定桥》李宗津
李宗津1916年出生于苏州一家书香门第,1934年就读于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樑、李毅士、吕斯百、戴秉心等学油画,1946年与时任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相识,被聘为北平艺专讲师。1950年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1951年创作《强夺泸定桥》,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作品。
《强夺泸定桥》作品素材来源于“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红军22名勇士组成的一支突击队,胜利攻占泸定桥。这22位勇士在只剩几根铁索的桥上,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下,一手抓铁链、一手抱木板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了胜利之门。
《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56年董希文先生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题材完成的大幅的油画,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靳之林先生讲,这件作品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董希文先生为了完成这幅创作,沿着长征路线体验红军25000里长征的艰苦岁月,在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和鼓舞下,他忍受着长征跋涉的疲惫和自然条件造成的肉体的痛苦,以高昂的热情,冒着生命的危险,边行军边画画,收集素材。董先生坚强的去完成了红军走过的道路,从作者的切身理解和感受中提炼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主题。肉体上极端痛苦和精神的极端坚强,在困难的物质生活和最大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对比下,作者将对红军长征生活的理解和自己切身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明确的主体和强烈的表现愿望。
他从长征回来很快完成了素描的草稿。但是他摆好画布以后迟迟不动手上色,而是反复斟酌画面的色调,他说“现在我找到了画这幅画的色彩表情,这幅画要用版画的形式来画,以普蓝为基调,黑色勾线,再点上象征光明胜利的橘黄的篝火,这幅画的主题红军战士肉体上的极端痛苦和精神上的坚强崇高,最困难的物质生活和最大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对比,黑色是所有色彩里面最硬的,最坚强的,最崇高的颜色,普蓝是最痛苦的,形成了困难和坚毅的配合。”
《为伟大祖国站岗》沈嘉蔚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是沈嘉蔚1974年创作,这幅画在构图和形象艺术表达方面,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创作宗旨。
《黄河颂》 陈逸飞
《黄河颂》是1972年中国画家陈逸飞早年的成名油画,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一位红军站在黄河旁的山岭,眺望天际。
中新社形容该画时指:“(作者)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士兵的脚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笔刀兼用,积色较厚,刻画既结实又潇洒;色彩明亮,有光芒万丈的金光感。”
《黄河颂》既写实又浪漫,具象的战士和山川用壮丽的光影烘托,使得画面和主题得到升华,战士成为画面的脊梁——这正是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