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古拙雄健 融古出新

筱琹
2018年07月20日09:0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城市老记忆之量身裁衣(木雕) 吴尧辉
城市老记忆之量身裁衣(木雕) 吴尧辉
原标题:古拙雄健 融古出新

《周礼·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古人把能工巧匠提到“圣人”的高度,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用热情与专注,“巧者述之守之”生生不息的传承,摸索出巧夺天工的技艺,塑造出无数璀璨的工艺瑰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继承着旧时技艺的“香火”和荣光,守护古老的历史,同时又在继承中创新,培养新人、传承薪火。

7月5日至8月19日,“木里乾坤——吴尧辉木雕艺术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举办。展览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尧辉的木雕艺术代表作品60余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吴尧辉的作品类型和艺术风格,也映射出他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吴尧辉,1964年生于浙江乐清,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的说法。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吴尧辉幼时酷爱绘画、书法,16岁始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学习黄杨木雕技艺,其间又得叶润周大师的大力栽培。作为黄杨木雕第七代传人,他经过30余年的学习、探索与研究,在技法、雕刻语言及创作理念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吴尧辉的作品造型严谨,整体感强,线条简练,古拙雄健,手法夸张,极具神韵。他不仅善于人物雕刻,更巧妙地将油画与西方雕塑擅长的光影透视等完美地植入乐清黄杨木雕传统技艺中,使其作品既继承了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技艺,又增添了当代艺术的趣味与特点,作品质感突出又充满动感,尤其他雕刀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形体柔美、情态温婉,完美再现其风雅韵味。其作品细节刻画也十分精到,如人物身上的衣纹和脸部的细微表情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细看,都十分经得起推敲。

现场展品中,连续获得两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组雕作品《赏乐》《大唐盛世》极其吸睛,组雕由《踏春》《蹴鞠》《爬杆》《马球》《市井》《茗战》等组成,每组雕刻长度均为两米多。其中,《蹴鞠》再现了唐代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运动员在踢蹴鞠时的场景。奔跑着的、踢着球的、拦球守门的、呐喊助威的,每一个人物的运动姿态和面部表情吴尧辉都深入刻画,运动的欢乐与动感跃然木上。蹴鞠与如今的足球运动很相似,“世界杯”之际,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看到古人踢球的场景。

除此以外,同样是组雕作品的《城市老记忆》则唤起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作品由《千锤百炼》《量身裁衣》《兑糖儿》《一炮走红》《走街串巷》等组成,用木雕的方式记录过去的生活场景。吴尧辉说:“现在儿时的东西很多都已经消失掉了,就像以前的竹篓还有走街串巷的吆喝声,现在都很少有了。所以我想用技艺,场景式地去还原过去的景象。当观众看到作品能回想起以前,哪怕是记起小时候爱吃的麦芽糖,我都会觉得很感动。”

中国工艺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斑驳和脆弱,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它们也将随风飘逝。保护传统文化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要务,因此,浙江省博物馆经过周密的策划,推出以大师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系列特展,全面介绍竹木、玉石、漆器、陶瓷、金属等各个领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吴尧辉精彩的雕刻艺绩证实,他不但是当之无愧的黄杨木雕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黄杨木雕艺术不断创新的有力推手。希望这次展览能让我们从大师身上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担当,唤起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让我们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大唐盛世之二“蹴鞠” 局部(木雕) 吴尧辉
大唐盛世之二“蹴鞠” 局部(木雕) 吴尧辉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