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田炳信灵意画:给梦想造型

2018年07月13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田炳信在研讨会上发言
田炳信在研讨会上发言

7月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田炳信灵意画”研讨会,一幅幅由田炳信创作的构思奇异的灵意画展现在观者面前。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谭平副院长主持,杨华山、郑光旭、林维、张剑、郑庆余、刘波、李唫、崔晓东、裴建国、余辉、王志远、秦璞、刘以林、陈木齐一行专家与会发言,发表了自己对灵意画的观点和评价。

62岁的田炳信是法学博士、诗人、作家,现任港澳日报社长。他的画灵感源于先秦典籍《山海经》、文字辞典《尔雅》、甲骨文,以及先民的阴山岩画,充满图腾感。因画风精灵古怪,故称“灵意画”。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灵镜系列、巫觋系列、山海神兽系列、群猎系列等6000多幅作品。

对于“灵意画”,田炳信这样解读: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和神话,相当一部分附加在岩画,甲骨文,青铜器等器物上,历朝历代留下的文化符号也多是以无中生有的形式流传下来。像龙,麒麟,凤凰,貔貅等等。这类文化符号让每一个目击者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镶嵌进去。他说,“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一个独有的宝贵财富。中国的文明,文化,艺术首先是随着一幅幅画流传,随着一个个字张扬。让中国古老的文明重新激活激荡,发扬光大,回视过往的文明和文化痕迹,一定会给每一个创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认为,田炳信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画家”,以前也没有走艺术创作之“路”。但是,他一直走在艺术之“道”上,“道”贯穿始终,这是画之道,深层是相通的。他说,田炳信的画,是他文化思想的体现。田炳信的灵意画,在构思上空灵丰富、在造型上有规可循又突破边界、在内容上透着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取钢笔工笔的线条画法,取《山海经》、《尔雅》这些传统神秘文化里的‘意’,是田炳信对文化思考的独特艺术表达,是给梦想造型。”

对于田炳信这位非职业画家,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谭平有很多疑问,“创作一个形象,我们学院派一般是脑子里先有一个形象,但是眼前这些灵意画,你不知道它的原点在哪儿?是直接从外形开始还是从一根线开始?是先形象后抽象还是先抽象后形象?”

“从观察角度来说,他的视角更像是蜻蜓之眼——复眼,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视角观察一个事物。”作为田炳信的大学同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研中心主任王志远之前就同创作者交换过看法。

这一点引起了谭平进一步的反思:“现在的美术教育,都是按照西方的观察方法,看东西就是一个焦点。如果想画另一面,就得画第二张。到毕加索时代才有了创新,有了立体感。”谭平推测,田炳信这种无师自通的视角,可能得益于他写诗、办企业、做媒体等多种阅历,因此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从事艺术五十多年,我看到的图像和具象的东西太多了,但田炳信的灵意雕塑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看到的瞬间我就被打动了。”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秦璞看来,田炳信的雕塑,空间张力很强,把山海经里原始的、最本质的一些符号,经过他对空间感应的角度,再用他的艺术语言释放到社会空间,简单大气又接地气。

田炳信表示,灵意画从创作到现在也就二年半的时间,已经涉及到十几个行业和近二百多个艺术品和衍生品的品种。

此次研讨会等于是中西业内“高手”对其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把脉,让他既看到了生长的契机,也看到了那些不通的血脉,未来创作的信心更足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研讨会上发言
田炳信灵意画
田炳信灵意画
田炳信灵意画
田炳信灵意画
田炳信灵意画
田炳信灵意画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