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清明上河图》的“试卷”说

刘工
2018年07月11日08:32 |
小字号
清明上河图 局部(国画) 宋 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 局部(国画) 宋 张择端 故宫博物院藏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的“试卷”说

  在中国传世名画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世名画。

  自《清明上河图》成画以来,历代递藏此图的题跋者、研究者均对“清明”之意,持有各自的“识图”解释。论其争议,首先是持“清明盛世”之意,认为清明,即所谓政治清明,此图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二持“心爽”之意,认为此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心爽之意;三持“盛世危图”之意,认为张择端是以画曲谏,向当局传达出“还我山河”的迫切请求。除此之外,对“上河”二字的含义又有诸多的解释。一有“上河”即“汴河”“御河”之称;二有“河的上游”之意;三有“逆水行舟”之意;四有“清明上坟”之意;五有“赶集”之意等。但不论“上河”何意,由于此图并无张择端本人的落款、钤印,更无画家综述,后人的争议则是各执一词。

  从宋代风俗画的表现技法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场景式描绘市井生活的写实缩影。虽然,此图上所绘人物高不过寸,但逼真地描画出不同人物的体态形貌,须眉毕现、栩栩如生。

  如果把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视为应考的试卷来论,也并非无稽之谈。据宋人俞成在《萤窗丛说》中记载,宋徽宗政和年间设立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尝试用“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诗句考录画工,如同科举取士,取表现画意超群的画工。除此,还有“嫩绿枝头红一点”“深山藏古寺”“落日楼台一笛风”“午阴多出听潺湲”等佳言诗句,均被用作试题。要求应试画工要在画中表现出“藏”“春意”“笛声”等诗画意境,标准是“笔意俱全”者为上品。其“笔”就是写实技巧;其“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这种以诗性为思想的绘画考试,奠定了中国画诗性审美的特征。由此推论,张择端“专以形似”的绘制《清明上河图》,可能只因为报考翰林画院而作此画。

  由此推论,张择端身为一个专工界画的画工,能够凝神静气地创作如此巨制的画卷,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求于功名。虽然,宋代的经济繁荣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但“以画为业”依旧不如入仕光宗耀祖。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历代文人画家都有“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普遍认知。从翰林画院考录画工的诗句“命题”而言,张择端绘制此图几乎包揽了题意。但《清明上河图》未收录《宣和画谱》中,可以推断此画的表现意象与“考题”存在着偏题,得不到当时“主流美术”界的认可。虽然,中国古代的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但是,院外的著名画家多以官场文人,退官隐居的士大夫、贤士居多。所以,院外不知名的穷苦画家迫于生计,跻身画院,也是企盼走仕途的重要途径。

  最为重要的是,因宋代的绘画艺术受到帝王的特别重视,画家的身份、地位和待遇都令技艺诸行中人羡慕。从画家就业的角度来认识,翰林画院的诱惑,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不知名画家踊跃参加翰林画院考录。换句话说,只要不知名画家考进翰林画院,画家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此外,从宋代画院要求“笔意俱全”的评定标准来考量《清明上河图》,显然,此图缺少文人画的诗情画意,也不合宋代皇家美术的华美特征,只是市井民俗气息浓厚。也许,正因此图画风与构图上的古韵民俗,不符合翰林画院的考试要求,仅以运用借景与再现并用的构图形式完成此图,所以《清明上河图》未收录《宣和画谱》。至于后来此图被徽宗发现并御笔题写画名,唯一的解释就是徽宗发现此图具有图说“都城市井”的见证,故此“增补”纳入御府收藏,给了张择端“翰林”的名分。

  因此,从考录画院的现实意义来证明,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动力,首先不排除应试翰林画院而画此图。至于“清明”是不是应试的考题,虽未见史籍著录,但他的选题与原创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否则,再精湛的画工也不符合应试翰林画院的要求。如果将《清明上河图》视为张择端入翰林画院之后,为颂扬时代而画此图,这种推论也不无可能。但是,研究历史不能用所谓“学界”善用的统治思维,附会地解读此图为“清明盛世”之喻。从此图画名而言,宋徽宗题写“清明”的用意不会是“清明盛世”之意。虽然徽宗昏庸失国,但他在书画艺术上并不昏聩。如果徽宗在政治上具有建设“清明盛世”的治国理念,此君也不会被奸臣摆布,即便想被尊称“清明盛世”之君,他只需在此图上题写“清明盛世图”即可,引经据典的文臣自会随声附和。固然,原创思想在统治思维的引导下时常会沉默,但也不能把画家的创作动机臆想地提升到“颂扬”与“抨击”的层面,不然创作者与欣赏者都是附和之见。假如,张择端是入翰林画院后画的“太平盛世”之景,此图又得到徽宗题写画名,不可能不入《宣和画谱》。除非此图画于“画谱”成书之后,但如此弘扬“太平盛世”之作,宋籍也不可能不录。

  综上所述,从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论,这幅长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这幅稀世长卷背后的文化特质,同时也看到了历代各色人物所藏此卷的权欲特征。如果从宋徽宗赵佶御笔题写“清明上河图”的画名而言,是宋徽宗发现了此图,而不是发现了张择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宋籍遗忘了张择端这个画工,而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特定的人发现、收藏和借喻。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