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为何考级"横行"20年 "儿童画考级"历史回顾与发生本因

李力加
2018年06月05日09:09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专题 | 为何考级“横行”二十年?(一):“儿童画考级”历史回顾与发生本因

【编者按】美术考级,是以考试的形式,对从事美术学习的人员,针对其艺术水平进行的测评活动。而少儿美术考级的存在是否合理,一直是美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这一争论已持续了20年,却一直未能休止。很多人认为,儿童的绘画考级不符合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也不符合美术自身的规律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规律。的确,在美术考级方面,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本期“美育·艺教”版以“少儿美术考级:荒唐何时休?”为主题,邀请数名专家、学者一同探讨。

为何考级“横行”二十年?(一)

“儿童画考级”历史回顾与发生本因

关于“儿童画考级”的论争,自1998年开始,迄今已有20个年头。大家想想:当年那些“被考级过”的孩子,如今早就为人父为人母,而在当下,这些已经成为孩子父母的人,再次重演自己儿童时代曾经历过的荒唐事情,带着自己的小孩子去“考级”。由此看来,今天的“儿童美术考级”,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了。

新中国成立69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从苏联教育模式的照搬引入,到开始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课程的历次改革浪潮,到走进核心素养目标的美术课程之新时代,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的是利己主义的功利心满足。

“儿童画考级”自1997年,开始由杭州引发,其出发点就是功利。为了获取金钱,让太多身处教育领域的人没有了基本的良知。尽管教育部早已明令其所有成绩不纳入基础教育的考核中,但普通民众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仍处于“严重贫血”状态,误认为自己的孩子走此路“很正”。这是20年以来此事依旧在害人的根本原因——国民整体审美教育素养低下。

追根寻源

历史返回到20年前,此举是由两位颇有名气的美术学院的教授领衔,一位油画教授(已故)、一位中国画教授, 他们分别担任了“考级委员会”的负责人,究竟是挂名,还是实职,如今只有当事人才可以对公众说清楚。自1998年开始,《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别的报刊,有若干篇对“儿童画考级”是否可行的学术论证文章,已故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著名儿童插画家杨永青先生,谢丽芳老师,关小蕾老师及广州少年宫团队等,分别与两名教授中的一位(油画教授)在各个报刊上进行了多次学术争论(商榷)。如国家级的学术刊物《美术研究》1999年第5期,刊载该教授回应谢丽芳、关小蕾的文章《儿童也可以考级》,三篇文章作为一个专题刊载在杂志上,此事成为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

当年反对“儿童画考级”的学术论争发生时,我在山东省少年儿童美术学校任校长,同时任山东省少儿美术艺委会常务副主任。2000年,《济南时报》为了抓住这个新闻热点,专门派记者采访我和时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的丁宁原教授,《济南时报》用一个整版的大篇幅,全面论证此问题的严重性。我和丁先生共同的意见是“儿童不宜参与”。学术对垒最终在2001年告一段落,全国各省市若干报刊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2001年,杭州的考级部门托人找到中国儿童中心的龙念南老师,以及借调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我,准备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一套书,他们想让“儿童画考级”从理论上变成一个可行的、可以实施的社会项目。杭州考级部门委托出版社编辑做说客,请龙老师和我将此事办成。当时,龙念南老师提供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中心作为主办单位评选的、出自我国儿童之手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作品,给出版社作为儿童画作品测评的选择,目的是假如真要出版一部“儿童画考级”标准的书,需要让全国百姓们看一看,真正的儿童画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杭州的考级部门推出的那种成人化的东西。由于两方意见不一致,此事最终并没有完成。从内心来讲,龙念南老师和我并不赞成“儿童画考级”这个事情。

2003年,“非典”后的7月,我的学生和家长一行20人到浙江丽水“在水一方”写生基地采风写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的工作太忙,每天晚上采用手机短信息方式遥控指挥写生的孩子与家长们如何去表现。恰好,1999年出任“儿童画考级委员会”负责人的那位油画教授带研究生也在那里写生。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反对他考级主张的我及孩子们,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画得如此精彩!而且,孩子们还在晚上自觉旁听他给研究生开设的讲座,孩子们现场的发言让他特别震惊:这些山东的孩子对于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如此深刻!于是乎,这位教授也率直地将自己的画册(册页)签名分别赠送给孩子们。这一次写生过程,我的学生用实际行动教育了这位教授。

2013年,我的研究生伍翔南在硕士论文开题之前和我讨论,将自己的研究主题定位在“儿童画考级”问题的论证上。她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原因之一就是,她自己的儿童时代也经历了“考级”的生活,而且,那是她与母亲关系最糟糕的两年。在她的论文中,全面梳理了自199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下的“儿童画考级”问题。她对此问题的资源检索、分析、梳理很清晰,由历史研究到现状研究。可以说,伍翔南的论文是对我国“儿童画考级”问题历史研究的样本。

2013年全国美术考级厦门地区现场

如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依旧面对着严重摧残着新一代和更新一代孩子们的“儿童画考级”问题,这一代代人的受摧残之事,为何还在持续?难道说中国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悲哀事情吗?设想,如果不靠国家层面行政命令强制性对此举进行制止的话,它可能还会延续下去,这是让地球人都无奈的笑话:怎么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这样的事情呢?!

我之前在微信上转发刊登在《中国美术报》上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画考级”的文章之后,在全国美术教师中反响很大,不断有老师发信息问我,对此事情究竟怎样看,我的回答:胡闹!考什么级?!这不是害人吗!对于这个让人无语的荒唐事情,上述简明的历史事实,给各位一个清晰的脉络,如果是一位真正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远离这东西!

(作者:李力加   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