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故宫馆藏宋代瓷器欣赏(三)

2018年05月28日17:31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

  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工艺是先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刻出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露出胎色,外再施透明釉,胎色与化妆土色对比鲜明,纹饰也更加突出醒目。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

  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此枕主题纹饰更加突出,设色淡雅清新。

  从现存实物资料看,宋代大多数三彩枕以绿色为基调,辅以黄、白、褐等色,几乎不见蓝色,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动物等。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9.4cm,口径3cm,足径9cm。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通体绘有黑彩纹饰。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磁州窑中白地黑花装饰的瓷器,最能体现出民窑那种粗犷豪放、雄健浑厚的艺术风格,人们习惯上将这种风格称作“磁州窑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白度不高且比较粗糙的胎体上施一层化妆土,以达到粗瓷细作的效果,然后在这层化妆土上施用各种装饰手法,因而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风格。

  白地黑花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装饰效果类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纹饰均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婴戏、动物、诗、词、曲、对联、警句等,内容丰富。纹饰绘画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图案结构自由,带有绘画性的构图则表现故事和传说的情节。所描绘的人物活动、飞翔的群雁、游动自由的鱼、水中摇摆的水草,以及画中题诗等都形式自如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径4.6cm,足径9.6cm。

  瓶直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纹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纹两道,瓶身刻漩涡纹。器里外施青白釉,积釉处呈水绿色,釉面开碎片纹,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为景德镇青白瓷中罕见的器物,颇能代表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烧造水平。

  据考古资料分析,景德镇窑五代时始烧青瓷和白瓷,质地较为粗糙。宋代改烧青白瓷,以质地精良、产量巨大崭露头角。青白瓷胎薄质坚,釉色如青天,故俗称“影青”,有一种类似青白玉的美感。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的透光度较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故俗称“影青瓷”。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的庞大的青白瓷生产体系。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2cm,口径6.2cm,足径6cm。

  瓶仿玉琮(cóng音从)造型,口底径度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以凸起横竖线纹装饰。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光亮,开细碎片纹。

  琮式瓶始出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型并加以变化而成。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龙泉窑制品为最佳。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宋,高31.5cm,口径10cm,足径11.7cm。

  瓶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凸起弦纹4道,两侧对称置双耳。腹部阴刻弦纹2道。里外满釉,釉色青翠,釉层凝厚,足边无釉。

  此瓶耳呈圆管状,俗称“贯耳”。器形仿照古代青铜器中壶的式样制作,瓶体硕大,器形古朴端庄,为当时龙泉青瓷中的名贵作品。

  龙泉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如日常生活中的盘、碗、洗、炉,文具中的笔筒、笔架、水盂以及塑像、陈设品、文玩器物等应有尽有。其中尤以仿商周青铜器的鬲(音lì)式炉、仿玉器的琮(音cóng)式瓶和仿汉代铜壶等器物最为精致。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

  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

  此器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

  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瓷炉最早始于东吴,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宋,高17.0cm,口径6.7cm,足径7.6cm。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里、外及足内满施青釉,底边无釉,凸棱处釉薄,映出白色胎骨。

  此瓶既无精美繁复的雕饰,也无艳彩浓抹的图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纯净俏丽,风格之敦厚,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它的釉为粉青釉,其色泽和质地之美,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

  龙泉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如日常生活中的盘、碗、洗、炉,文具中的笔筒、笔架、水盂以及塑像、陈设品、文玩器物等应有尽有。其中尤以仿商周青铜器的鬲(lì 音力)式炉、仿玉器的琮式瓶和仿汉代铜壶等器物最为精致。在装饰方面,由于南宋龙泉窑青瓷釉层厚而失透,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堆塑和浮雕为装饰手段则应运而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龙凤、双鱼、莲瓣、人物纹等具有立体感的纹样,进一步加强了装饰艺术的美感。

  龙泉青瓷的成就,与制瓷匠师掌握先进的烧造工艺是分不开的。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烧成时不易流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为著名。梅子青釉的釉层厚达1.5毫米以上,釉色青翠,光泽柔和。美玉般浑然一体的釉色,配之以朱砂底足和利用釉汁流动在器皿转折处呈现的釉色浓淡的变化,更增添了其秀丽雅致的风采。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宋,高4.5cm,口径14.3cm,足径3.3cm。

  碗撇口,深弧腹,矮圈足,足底沾窑渣。通体施青釉。碗内印莲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别手持莲花一枝,身体呈不同的姿势作嬉戏状。

  此碗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

  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见,赤裸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不拘一格。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琉璃厂窑黄褐釉彩绘双鱼纹盆,宋,高12.5cm,口径46cm,底径29.5cm。

  盆敞口,宽边,卷沿,浅身,腹壁斜收,平底。胎体厚重。通体施黄褐色釉。盆里心绘绿色双游鱼,鱼身刻划鳞片,四周衬以水草。

  这件器物系四川华阳琉璃厂窑制品,该窑善制黄、绿釉瓷器,刻、划花纹生动,工艺简朴,独具一格。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

  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宋代定窑除以烧造白釉瓷器著称外,其黑釉、酱釉瓷器也相当精美,俗称“黑定”、“紫定”。与定窑白釉瓷器相比,这些器物烧造数量较少,因此更显珍贵。

  这种形制的盖碗,在宋代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以河南、河北两省居多,除酱釉品种外还见有白釉、青釉器物。这些器物一般无纹饰,也有个别以刻划莲瓣纹装饰。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