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三百年英伦风光收眼底——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首次来华展出

2018年05月10日08:35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日落收割归来》约翰·林内尔(1792-1882)(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日落收割归来》约翰·林内尔(1792-1882)(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原标题:三百年英伦风光收眼底

呼啸山庄漫天飞雪,希斯克利夫在孤独地走着;桑菲尔德庄园满目疮痍,简爱怅惘地看着废墟……这些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你是否也想亲眼看看?如今,不用远赴英国,在上海就能欣赏到最纯正的英伦风光。日前,由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主管朱迪思·奈斯比特表示:“这次是泰特的风景画第一次来华展出,我们从馆内绘画收藏中精心挑选出71件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版画和照片等多种不同媒介,希望通过一系列经典名作向中国观众介绍跨越三百年的英国历史文化。”

核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何谓“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国际收藏展览部主任丹尼尔·斯莱特对此作出解释:“风景画不仅是纯粹描绘风景,也反映了画中人和艺术家的心境。”

走进展厅,约瑟夫·莱特创作的《布鲁克·布思比爵士画像》可以说是本次展览的点题之作。画面中,布思比爵士正斜倚在森林中的一处溪流旁,左手拿着一本卢梭的哲学书。泰特不列颠美术馆18和19世纪英国艺术资深研究员安妮·莱尔斯说:“布思比爵士是卢梭的朋友,而他手上拿的这本书是自费购买的。在画中构建这一场景,意味着爵士认同卢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也体现了整个展览‘心灵的风景’这一主题。”

这幅画的视觉中心是人物,森林小溪等只是作为背景的存在。安妮介绍,早期风景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人物肖像或是马等事物,风景只是一个陪衬;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风景画则逐渐摆脱了肖像画的范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

实验:对光和色彩的创新运用

17至18世纪很多英国艺术家都会进行环欧旅行,旅行中经过的城镇、山脉、河流便成了风景画的主体。从18世纪后期开始,“崇高”一词被用于形容观赏者对画中巍峨的山峰或危及生命的暴风雨的观赏体验。当时的画家中以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最为卓越。

透纳曾经在欧洲进行了广泛的游历,绘制了大量素描和水彩作品。在《格里松山的雪崩》中,积雪夹杂着石块正从画面右侧的山坡上倾泻而下,所过之处房屋、树木尽毁,展现出大自然令人敬畏和毁灭的力量。透纳曾在1802年游览过瑞士的格里松山,但他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来自1810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场雪崩。“不同于之前爵士画像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在‘崇高’主题的画作中,表现的是自然的力量压倒人类。”安妮说。

透纳的另一幅作品《威尼斯的斯齐亚沃尼大街:水节》,通过对光和色彩创新运用,使画面充满一种氤氲着水汽的感觉。安妮介绍,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很多人认为这幅作品体现了透纳印象主义的倾向,但实际上这只是透纳进行的一种实验。

同时代与透纳齐名的另一位英国艺术家约翰·康斯太勃尔,也对绘画中的光和色彩进行了创造性实验。在《布莱顿链条码头》这幅作品中,他通过高光和色彩的变化来展现天空和云彩。然而,“当时的艺术评论家对康斯太勃尔与透纳对高光的运用非常不认同,他们更喜欢精细化的描绘手法,而非常粗鲁地将康斯太勃尔画的云彩形容为天上掉下来的灰尘和塑料。”安妮介绍,虽然当时的英国艺术界不认同他们的绘画手法,但法国的艺术家却对此非常钟爱,他们开始模仿这样的艺术形式,最终诞生了以莫奈、雷诺阿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

探索:多元化的创作形式

20世纪以来的英国风景艺术,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艺术家会选择战争题材进行创作。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官方战地艺术家的保罗·纳什就绘制了许多被摧毁的敌机图像,在《玉米地里的轰炸机》的画面中,巨大、怪异的金属机体与充满田园意趣的风光形成了一种吊诡的并置。

安妮介绍,除了绘画,这一时期还“可以看到不同载体的艺术作品,有摄影作品、用文字与地图创作的作品等”。比如理查德·朗的《行走一百英里》,这是一件用地图和文字拼接而成的作品,左侧是一幅英格兰西部德文郡达特穆尔地区地图,地图上的圆圈表示一百英里的步行路线——在1971—1972年跨年的一周内,画家曾循环重复地沿此路线行走;右边则是他用诗句做的每日记录,文字下方的照片为行走时所摄。

无论英国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或学术兴趣点具体为何,他们仍旧对风景这一主题深深着迷。

(记者 邱爽 颜维琦)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