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范迪安:戴泽艺术展——序

范迪安
2018年05月09日08:53 | 来源:中央美院造型学院
小字号
窗外之四2013 木板油画53.5x33
窗外之四2013 木板油画53.5x33
原标题:戴泽艺术展——序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戴泽先生是一位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前辈,也是在中国美术教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名家。但长期以来,他淡于名利,甘于寂寞,一直未举办过成规模的个展,此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视和支持下,较全面地反映他艺术成就的大型个展得以面世,使美术界同仁和广大公众有机会整体地认识和理解戴泽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学术建树,也呈现了20世纪中国艺术名家和美术教育名师的研究成果。

戴泽先生在艺术的起步上就接受了规范的美术教育,这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42年他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师范大学(简称“中大”)之时,中大已拥有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陈之佛、傅抱石、谢稚柳等名家名师,堪称中西两种美术文化汇聚而成的学术高地。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戴泽先生对“西画”的造型体系和“国学”的文化奥义都有领悟,并且自觉地将中西两种文化学养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徐悲鸿先生对他的言传身教和直接指导,使他的思想步入宽广的境界,在艺术方法论上更加清晰明确。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徐悲鸿艺术的衣钵传人,也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与捍卫者。

油画从20世纪初开始的西来落地到中土发展,既是一个画种的文化迁徙与社会普及,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理解接受与现代变革。戴泽先生所秉承的既是西方油画中的人文主义内涵,也是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他的艺术一开始就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且将这种理想信念贯穿在长期的实践之中。他创作的许多主题性作品,无论是古代历史题材还是革命历史题材,都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现实关切。从构图布局、人物组合到形象塑造,他的作品体现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在这方面,像徐悲鸿先生的《徯我后》《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等巨构一样,他的创作立意都是为了传达历史的正义、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奋斗。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加自觉地感怀新的世界、新的生活,以对现实的思考和深入生活的真情实感为出发点,表现出崭新的时代内涵与高迈的艺术情怀,《太平军打败洋枪队》《义和团廊坊大捷》《胜利的行列》《农民小组会》等作品,成为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油画佳作。

在戴泽先生的艺术人生中,有一种信念始终十分坚定,那就是热忱地面向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和劳动人民形象。戴泽先生一向注重观察和感受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形成构思、构图与造型。他长期勤于素描速写,在油画造型上体理出扎实精湛的基本功。同时,他极为朴素的情怀又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与画面意境都显现出朴素的艺术气质,或者说充满天然的个性气质。他的作品形不夸张,色不炫目,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诚的光釆。在今天艺术风格形式变幻迅疾、世界文化信息广泛传播的时代,反观这些发源自中国文化、生长于中国大地的艺术,尤其让人领略到一种特别纯粹的文化气象。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戴泽先生深受徐悲鸿先生艺术风格的影响,但他又有着自己的创造与追求。在人物的造型上,他的手法既严谨写实,又提炼概括,具有厚重雄浑的美学特征;在画面明暗关系的处理上、人物的构图安排上,他具有高超的把控能力,景象空间浑然一体,笔调意味气韵贯通。他的大量人物肖像和风景写生都不是大尺幅的作品,但画面意境富有来自生活的生机,主体形象非常鲜明;他尤其擅长画面光线的调动,注重表达自然的光感和丰富的色泽,用具体的造型来形成整个画面生动的景象,以朴素而绚烂的色调使画面蕴含一种明丽的光感,画面的色彩结构与明暗结构相得益彰。可以说,对画面光线色彩语言的探索,始终是戴泽先生致力研究的课题,用色彩与光感来表达自然、寄情抒怀,是戴泽先生典型的个人化视觉语言,直到晚年,这种语言个性都仍然在他笔下鲜明突显。纵观他的全部作品,可以感受到充满着一种源于自然的明媚之光和别有韵味的盎然诗意,他是一位用画笔与油彩歌咏生活和赞美自然的歌手。

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弟子,戴泽先生充分理解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徐先生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的理念,后来他成为徐先生的得力助手,更是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深入贯彻着徐悲鸿先生所坚持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一生勤勉奋进,矢志不移。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家大师的艺术学府,戴泽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国立北平艺专,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学院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帮助徐悲鸿先生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工作,协助徐悲鸿先生开展油画的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上勤奋耕耘,甘为人梯,深受学生们尊敬爱戴。戴泽先生长期浸养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之中,一方面深刻体悟师长的艺术精神,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为,始终对深入生活、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葆有热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楷模。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大批的名家大师才华横溢,但始终奋力探索,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众多重要的艺术经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戴泽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辈,一直以来极为关切学院事业的发展,也关心着艺术后学的成长。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的日子里,述往事,思来者,知前路,最是校庆的价值。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是对戴泽先生艺术生涯的回顾、艺术硕果的整理、艺术人生的礼敬,更是为了使前辈的艺术经验成为今天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启示,以此丰富我们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认知。戴泽先生值耄耋之年,仍然思锋劲健,老当益壮,以新丽的笔调续写艺术的奏鸣,焕发出沉着的光辉。在他的展览开幕之际,我们由衷祝颂他的艺术生命之树常青,艺术创造之花长盛!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戴泽艺术简历:

戴泽,1922年生,四川云阳人,当代著名画家。1922年3月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同年随其父母回国。自幼喜爱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国内最高学府)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

1946年毕业以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北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先生(中央美院前身)助教,后任讲师。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从教数十年来,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谊、王沂东、龙力游等。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作品。曾受命临摹颐和园慈溪像。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作品。 

戴泽是徐悲鸿重要的弟子之一,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窗外之一 2000  布面油画  60.6×49.6
窗外之一 2000  布面油画  60.6×49.6
德国青年画家像  1951  纸本油画 33×28cm
德国青年画家像  1951  纸本油画 33×28cm
高原之花 1979  纸本油画 8.5x28cm
高原之花 1979  纸本油画 8.5x28cm
龟背竹与夹竹桃  1986  纸本设色69x46.3
龟背竹与夹竹桃  1986  纸本设色69x46.3
静物 2013  木板油画62x55
静物 2013  木板油画62x55
拉萨街头 1964 纸本油画 28.8x27cm
拉萨街头 1964 纸本油画 28.8x27cm
老佟与列宁 1955  木板油画39×55cm
老佟与列宁 1955  木板油画39×55cm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