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陕西榆林大寺坬石窟壁画考察记

高海平
2018年05月07日09:00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陕西榆林大寺坬石窟壁画考察记

作者戴着手套在窟内考察 

本期以在陕北地区古代寺院壁画中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横山县塔湾大寺坬石窟壁画为案例,对其内部概况展开详述。让我们跟着作者,深入考察现场,去感受这些荒郊野林里无人问津但又丰富多彩的古代壁画遗存,拨开历史的尘沙,探究其带给我们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横山县大寺坬石窟壁画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南40余公里处的塔湾镇塔湾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长城脚下、芦河岸边,西南越长城紧邻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门寺响铃塔”仅隔不到2公里的路程,与著名的威武堡遥遥相望,距西夏国都城统万城遗址不到20公里。横山县大寺坬石窟完全是依山而凿,置于红石岩的崖石畔之上,坐东北朝西南方向。根据现场勘察和壁画遗迹来看,大寺坬石窟彩绘壁画绘制水平很高。

石窟开凿在悬崖石畔之上,精美绝伦的彩绘壁画就隐藏在这个无人看管且无人问津的石窟里,虽然长年累月遭风沙雨水的侵蚀和日月的洗礼,但遗留下来的壁画依然清晰可见,尤其是朱砂、石青、石绿、墨线等色彩最明显,还保持着当年的色泽。该石窟现主要有4个洞窟有壁画的遗迹,其余的都无壁画存在。目前4个石窟中遗存的壁画总面积不到50平方米,8面墙壁和8个门槛上分别画有16幅壁画,题材丰富,各有千秋,鲜艳的色泽呈现出昔日的风采。4个石窟中,遗存壁画高125厘米至210厘米,宽50厘米至230厘米,人物之间尺寸在各个壁画画幅上基本相等,第一和第四石窟壁画的人物表现得比较小,其余的都以大幅画面出现。第三石窟旁边的残窟有数三身造像。

经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证实,该壁画在陕北地区古代寺院壁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对陕北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有着推动作用。从整体看,可与山西永乐宫壁画、新绛稷益庙壁画、甘肃敦煌壁画等著名寺观壁画相媲美,特别是道教中的神仙和佛教中的菩萨表现得特别自然,给人以传神之感。墨色、线条、整体和谐的比例,更能够突出壁画艺术整体视觉效果,让人联想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表现手法。新发现的这批壁画为研究陕北古代社会、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人文情怀、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族民间美术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石窟保留下的共有16组壁画,侧面8组,下文按照由西到东的顺序依次详述。

第一石窟目前现场一片狼藉,地面厚厚的沙土,石窟顶已坍塌。根据实地测量该窟高250厘米,长350厘米,宽290厘米;出口高260厘米,宽130厘米。壁画大部分已经被洞窟顶部坍塌的岩石遮盖和外面吹入的沙尘淹没,经过一番手工挖掘才露出真容,西壁壁画已经脱落,现只有东壁和出口处左右两壁有比较清晰的壁画,部分已经残损。其中东壁壁画高80厘米,长260厘米。出口处左壁壁画最宽71厘米,最窄60厘米,原壁画画高110厘米,现只有60厘米。右壁不清。

该窟东壁壁画笔者暂将之命名为“西游出行图”,右半段描绘的是大山大水和《西游记》故事(待考),画面上清晰地看出唐僧在两位弟子的中间,这里缺少了白龙马和沙僧,其中猪八戒在唐僧右,孙悟空在左,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山水在壁画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来画工的技术是非常熟练的,就非常简单的几笔在画面上流动飞扬,花叶采取双钩技法放置在山的中间,与下面的山形成了显明对比,山水韵律感很强,画幅不大但非常大气、自由、豪放,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后半段描绘了“西王母驾车出行”的场景,与前半段紧紧相连,被砂(沙)石埋得很深,等待进一步考证。

出口处左壁壁画暂时命名为“武士图”,原因是画工把这类题材大部分放置在出口处,起保护和守卫的作用。按壁画表现动作来推测是一武士在奔跑,手持长矛,后面的飘带飞扬,寓意可能是在夕阳下看守着四方百姓的安全。右壁残损,已无壁画遗存。

第二石窟西壁出口壁画局部

第二石窟东壁出口壁画全图

第二石窟的情况比第一石窟要稍微好点,但壁画依然被沙压了少部分,经过仔细手工刨土后才把壁画的容貌清理出来。该窟高240厘米,长380厘米,宽296厘米。原四周顶部都应有精彩的壁画,现在只有东西两壁和出口处左右两壁有残余壁画。

东壁左右两壁分别表现了“四神”,东壁为青龙和玄武,西壁为白虎和朱雀。“四神”神采飞扬,身上的衣着和飘带翩翩飞舞。右边的神祇推测为“青龙”,这是根据他的脚的特征来判断的。他的脚与其他三个神祇的脚有所不同,更像传说中的“龙”的爪子,看上去非常尖,像刀子一样锋利。画面上线条组合,腿上的肌肉画工故意夸张地表现出力量,同样表现出来的飘带在神祇的走动之下可以体会到他的威武有力,给画面增添了运动感,在西壁遗留的壁画同样有这样的感触。陕西省文物局专家刘合心先生则认为是道教护法神将中的“雷公神”,并有图证明,笔者也进行了核实,刘先生说的确实有可信之处,待诸位学者展开探讨。

出口处左右两边的壁画与东西两壁相比较,水平显得更高一筹。尤其是右边的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磨损,但遗留的部分是非常精彩的,仔细推敲,里面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自然,左右穿插、上下衔接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持长枪宝剑的神祇在壁画上显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目前,该壁画上画像五官清晰可见,脸前绘有云气图和发饰,线条流畅、生动,可以看出画工高超的技艺。左边壁画上的神祇同样威武有力,身穿盔甲,手中还紧紧握着长枪,表现出即将要参加战斗的姿态,整体画面和谐有序。画面上的色彩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已模糊,但还可以看到当时的样子。

第三窟西壁玉女之一

第三窟西壁玉女之二

第三窟西壁玉女之三

遗存的4个石窟里,第三石窟算是最完整的一窟,窟内地上没有被风带进多少沙尘,顶上也没有完全坍塌,局部有脱落,除一些摄影爱好者外,一年四季这里无人来访。该石窟人很难进来,要从第二窟小洞钻过来,洞口只有高66厘米,宽63厘米。该石窟长525厘米,宽350厘米,与现在普通居民住的房间差不多大小。东壁壁画几乎全部脱落,只有近出口处遗留一小部分。西壁壁画当时命名为“神祇出行图”。西壁画高250厘米,最长325厘米,最短280厘米(下到小洞口处);东壁画残余部分高230厘米,最宽125厘米,最窄50厘米。描绘的是两个道教题材的神祇,精神焕发,威风凛凛,手中握着宝剑,双目直视前方,好像正在追赶着什么。画像背面画有翻滚的流云,神祇身穿的作战盔甲布满了金黄色,飘带、衣饰、冠饰等渲染了鹅黄、石绿、石青和朱砂等色彩,显得画面更有动感,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窟西壁 护法神将与玉女图中护法神将局部纹饰

西壁壁画在总的壁画来看保留的面积最为庞大,气势也最为雄伟。命名为“护法神将与玉女图”的原因是整个画面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即左壁为道教题材,绘有民间武士;后半部分为佛教题材壁画,绘有黑、白、黄等不同颜色的“玉女”,玉女背后还绘有“光圈”,也叫“光环”,有鲜明的元代遗风。这说明壁画年代可以推算到元代中后期,至少可以推测到明代早期,这个是无需置疑的。

东壁壁画残,只有局部遗存。从现场考察壁画疑为“护法神将”系列,有长枪,身着盔甲,头戴头盔,有宋代遗风。壁画的用笔用墨又有元代风骨,线条流畅而又肯定,显示出绘画水平的高超。

出口处左右两壁绘有身体强壮的“金刚力士”。左壁壁画最高88厘米,最低65厘米,宽58厘米,现残缺,上半部分已经脱落,只遗留下半身。下半身整个在构图、线条、色彩上看都经过仔细考虑,画工采用纯天然矿物质颜料来填充。从画面来研究,大部分以平涂为主,局部进行了渲染和线条的穿插,特别是腿上表现发达的肌肉和腿毛都一一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与衣服上的线条对比和谐有序,粗犷的线条在这里显得没有那么粗鲁,表现出来几分柔软飘逸的视觉感,把中国画中最讲究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石窟壁画的线条在所有的壁画当中算是水平高的,都是一气呵成的,可以推断出这个画工不一般,有相当高的水平和技巧。

右边的壁画同样画有魁梧的力士,站在门前一动不动,显得非常威武,大方有朝气。壁画高80厘米,宽65厘米,上部损伤比较严重,下部比较完整,可以看到昔日的风采。经研究可以认定这一个石窟的壁画为同一作者所画,线条几乎没有断的,都是经过严谨刻画的,显示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画工的构图、线条、色彩的功力。

第四石窟在第三石窟的左边斜上方,还要进一个小洞才可以到达。石窟面积不大,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壁画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就是局部因风雨侵蚀,画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整体还是完整保留了下来。

第四石窟整体长300厘米,宽250厘米。东壁壁画长160厘米,高110厘米,下半部分已残缺;西壁现存壁画长60厘米,宽50厘米,其余的由于历史的久远已经残损。壁画表达的内容相当丰富,据实地考察得知为“仪仗出行”的场景,有幢(也叫“伞”)。出口处左右两壁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左壁壁画长50厘米,高30厘米,有五官和头饰表现,八字胡须,鼻梁微翘,还有精美的飘带飞扬。右壁壁画长55厘米,高40厘米;该壁残破的线条和穿插出现的衣纹结构,至今保留有石青、石绿等颜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该窟壁画画面内容表现有供养人的画像,还有仪仗出行的气势。画面中前几位手持笏板,正在“朝元”行走当中,有侍从等随行人员,侍从手持“幢节”。从图上看,上面是幢,下面是节,“幢节”是出行图中经常有的装饰。据已故敦煌研究院谢生保先生讲:“该壁画头戴‘冠’在清代才出现,在其他朝代是没有的”。壁画中各位神祇头戴“平顶进贤冠”有流苏,疑为宋代的冠饰。因此从壁画的图像志看有宋代影子,从美术学的视角看至少推测到元代,从整个大的环境考察,最晚可推测到元末明初。因元代盛行“朝元图”绘制,如永乐宫朝元图壁画、耀州区药王山元代壁画(明代补绘);明代早期也有绘制,如白云山庙朝元图壁画和二郎山庙朝元图壁画等。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石窟的壁画表现的人物、故事情节、技法都不相同,按现在的研究推测,4个石窟壁画是不同年代的作品,其中第一、第二石窟稍晚一点,画法整体水平不及第三石窟。第三石窟壁画护法神将穿着、兵器等饰物有宋代文化特征,壁画的线条是铁线描,绘制水平很高,不是一般的画匠所绘,线条的用笔、穿插,对造型的理解与壁画上面的处理都是不简单的,具有非常复杂的艺术想象力才能做到,至少是经过严格的造型训练才能达到的绘制水平。壁画本身是毋庸置疑的精品,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落壁画的水平。

第四石窟壁画的绘画也不是那么简单。就壁画表面图像而言,绘制水平很高,线条的质量、色彩的优美都是无可比拟的,壁画中的穿戴特征表明时间应早于元,或至少在元代中后期绘制的壁画。再者该石窟壁画绘制的颜料是非常昂贵的,村落庙宇是很难负担得起的,说明该石窟壁画绘制的规格很高,值得深入研究。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