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皇室遗珍——颐和园藏瓷精赏

2018年05月03日14:53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高温钴蓝釉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以钴作为着色元素,元代创烧的新品种,为明、清祭(霁)蓝、洒蓝等蓝釉瓷器奠定了基础。装饰上或饰以描金,或饰以白龙、白凤等纹饰,兼以刻、划花工艺。传世有梅瓶、盘、匜等器型。

  颐和园藏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口径5厘米,底径10厘米,高33厘米。梅瓶口沿外翻,唇边微倾斜向上,口径上窄下宽,平面呈梯形;瓶肩浑圆如球;瓶腰收束较大,曲线收放有致;瓶足外撇端稳;器身接痕明显,整体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犷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朴雅致。该件瓷器在发色浓艳而沉稳的蓝釉中留白装饰戏珠龙纹,十分巧妙自然。在留白的龙纹之内,元代制瓷工匠以其娴熟的技法,刀锋犀利勾勒龙形,刻、划龙鳞及龙纹细部,再施以钴蓝点睛,表现出整件瓷器鲜明的龙纹特点。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从陶瓷艺术的角度上看,可谓是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其造型优美,釉色鲜艳,纹饰生动,并其贮酒之功能,可称是“美” “用”一体的上乘佳作。目前,传世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稀少,梅瓶造型仅有三件,法国吉美艺术馆收藏一件高35厘米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与颐和园之收藏堪称姊妹之作,此外扬州博物馆还收藏一件高为43.3厘米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颐和园收藏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是颐和园藏瓷之精品,也是颐和园现藏时代最早的瓷器之一。这件梅瓶为皇家宫苑中的陈设品,曾置放于宫殿之中,无上华美。

  青花

  青花,即青花瓷。虽唐代就有创烧,但与元代景德镇创烧的青花瓷器没有直接脉承关系,明、清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达到鼎盛,长时间占据着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的地位。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作为着色剂,直接在生坯(胎)上描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瓷器。

  颐和园藏永乐青花无挡尊

  永乐青花无挡尊,口径17.2厘米,底径17厘米,高17厘米。尊身中空为筒状,上、下口部宽折沿。器物整体纹饰布局,呈带状装饰,口和底沿饰以菊瓣纹;尊身上、下绘以缠枝、团形图案及阿拉伯文;中间饰以仰、覆莲瓣纹。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发色鲜艳古朴,有晕散效果,铁锈斑痕迹明显,而此器亦同。无挡尊是仿阿拉伯铜器造型制作,乾隆皇帝曾作有两篇《咏宣德窑无挡尊》诗文,其一:

  一窑成器必不少,其式相同应亦多,铜胆置之诗咏彼(内府旧有宣窑,俗所谓杖鼓尊者颇多,后得一尊,其中铜胆底镌宣德年字,因名之曰无挡,而系以诗,此尊正与同制,而无胆为之置,然铜胆岂可每尊随而有之),瓷尊肖也例从他,两端皆坦云为簇,中孔惟穿月作窠,景泰兼资识宣德(宣德铜胆既不可多得,因用景泰珐琅法为胆代之,以慎无挡之诮),韩非诫语义无磨。

  其二:

  制与商父乙尊颇同,而两端皆坦似橐盘,略如遵生八笺所云,坐墩花囊者,其中孔无底,则又未尽合,因以韩非语名之,而系以诗。

  该器型故因乾隆诗而得名“无挡尊”,有的尊内置有铜胆,实际可能为盘座。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曾对永乐青花无挡尊进行仿造,但青花发色、胎釉有明显不同。

  颐和园藏明代早期青花云龙纹缸

  明代早期青花云龙纹缸,口径94厘米,高约37厘米。唇口,浅腹内收,砂底。器身绘有云龙纹图案,龙形一改元代龙纹小头细颈长身凶猛之风格,龙首苍猛,鼻似猪鼻,须发向后抖动,龙身通体披以鳞甲,五爪腾云,呈现出明代早期的特色。青花发色鲜艳,绘出龙形之动,青料晕散,衬出腾云之悠,青料中的褐斑更增其古拙,釉色凝白、匀净。该瓷缸青花发色近于正统青花发色,有晕染而少锈斑,可能为国产青料与进口青料的混合料;造型为浅腹宣德缸造型,与近些年景德镇正统地层出土的青花瓷片拼合的深腹龙缸器形有明显不同;所绘青花云龙纹有别于一般宣德瓷器云龙纹,而更近于正统青花云龙纹之形;宣德龙缸一般有款识,而此缸无款;应当可以确定的说,此青花云龙纹缸为宣德晚期至正统时期的产品,除缸的造型外均近于正统青花瓷器特征。明代永乐时期,初建北京紫禁城建成不到一年,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毁于火患,正统时期才开始复建紫禁城三大殿,并于正统六年(1441)竣工,《明史·食货志》记载:“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青花白地龙缸……”。现故宫露天陈放的金属水缸最早时代为明代弘治时期的。

  综合史料上的分析,正统时期烧造的龙缸很有可能是为防火患的消防水缸,也有说法为养荷、养鱼之用。颐和园收藏的此件龙缸年代也符合正统烧造龙缸的时代背景。烧造大口径的龙缸难度极大,即使到了明代晚期也不易烧造,曾出现过万历二十七年景德镇御窑厂窑工童宾被逼烧造龙缸未成,而殉窑的事件,可见其烧造难度之大。目前资料未见明代有超过94厘米口径龙缸的记述,颐和园收藏的明代早期青花云龙纹缸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谓撼世之宝,龙缸之王。

  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它是青花和釉里红工艺的结合,生胎以氧化钴和氧化铜为着色剂进行描画,施以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高温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瓷。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烧成时产生最佳效果的温度并不相同,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因此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难度会比单独烧成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的难度更大,成品率较之更低,也就更加珍贵。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代有着较大的发展,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达到高峰。

  颐和园藏康熙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

  康熙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口径35.6厘米,底径31.2厘米,高32.5厘米。敛口,丰肩,收腹,圈足。缸身绘有釉里红双龙戏珠纹,描绘技法以线绘为主,画工精细;龙形站立,张牙舞爪,异常凶猛,龙鳍如刀,龙身生动富于动感,龙尾如“蚯蚓”;釉里红发色鲜艳纯正,略泛绿斑。器身用青料绘以龙睛、山石、云朵、海水江崖和口、足界线;描绘技法采用线绘和晕染相结合,表现出康熙青花分水的特色,发色明丽,层次感鲜明;海水江崖气势汹涌,山石沉稳,云朵超然。此件瓷器将釉里红的主纹饰和青花的辅纹饰相结合,巧妙自然,主次分明。故宫亦收藏同时期、同工艺相类海水双龙戏珠纹缸,造型一致,纹饰一致,尺寸略有不同(口径32.5厘米,足径28厘米,高30.1厘米),除龙睛和口、足界线由青花表现,其它纹饰皆为釉里红。此种缸为堂子、祭殿等祭祀时盛酒水之用。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釉里红双龙戏珠纹缸

  颐和园藏康熙青花釉里红暗刻龙纹梅瓶

  康熙青花釉里红暗刻龙纹梅瓶,口径8厘米,底径15厘米,高34.8厘米。唇口,短颈,丰肩,束腰,圈足,胫外撇。该件瓷器仿造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纹饰和造型皆追求其原型,只是造型一改永乐瓷器轻薄的特点而变得敦实厚重,梅瓶肩部由溜肩变为平肩,腰部较之以前收束更大;釉里红发色鲜艳,略泛绿斑;海水龙纹装饰几乎布满器身,留白处暗刻龙纹十分生动,青花装饰龙睛炯炯有神;白龙在釉里红装饰的海水纹中若隐若现、神秘自然,龙形却带有清代早期明显的时代风格;圈足之下落有“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楷书伪托款。

  颐和园藏咸丰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咸丰青花釉里红天球瓶:高约30厘米,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整个器物造型小巧规整,青花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画工精细。青花描画瓶口如意云边和瓶身海水纹,发色淡雅,但略显漂浮,浮于釉层,有如贴花;釉里红装饰的龙纹描绘细致,发色艳丽,与青花发色对比强烈。由于咸丰五年(1885)景德镇御窑厂毁于太平天国兵乱,官窑就此停烧,因此咸丰一朝官窑瓷器总体水平不高,但存世量甚少,大约只有六千件左右,而此件青花釉里红瓷器,并之独特的天球瓶造型,可谓少之更少,系咸丰官窑瓷器精品,实为难得。

  粉彩

  粉彩瓷器出现于康熙晚期,受珐琅彩影响,在五彩基础上创烧出的釉上彩瓷器。生产粉彩瓷器首先要烧成素瓷,然后在素瓷上描绘纹样,纹样内通常用玻璃白打底,用彩料绘画,最后将其放置700℃左右氧化气氛的炉中烧成。它的烧成温度要比五彩低,颜色却十分丰富,最多可有十余种,色彩柔和,故相对于五彩称为“软彩”。粉彩瓷自康熙晚期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至极盛,随清王朝国运倾颓而日趋衰落。颐和园收藏大量粉彩瓷器,以乾隆和光绪时期的居多,器型主要有盘、碗、盒、瓶、尊等,瓷器质量体现出了官窑瓷器的制作水平,更跨越粉彩瓷器发展之盛衰。

  颐和园藏乾隆粉彩百鹿尊

  乾隆粉彩百鹿尊,口径16厘米,底径24.3厘米,高43.6厘米。收口,螭耳,圈足,腹部上敛下垂。造型独特,形体规整,釉面匀净,描画极为精细,且颜色鲜艳丰富。百鹿尊造型似鹿头,康熙时期出现,亦称“鹿头尊”,其上描绘百鹿,“鹿”字与“禄”谐音,有福禄、官禄之意。画面中鹿的肢体、斑纹描绘真实生动,尤其是鹿身上的细毛,丝丝可见。背景中的山石、浮云意境高远,将传统国画山石皴法运用其中,表现出山峰的险峻。百鹿尊耳施以珊瑚红,粉中泛白,透出瓷身之色,质感柔和。底足款识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印章款。此器在乾隆、道光、光绪官窑均有烧造。

  颐和园藏乾隆粉彩瓜瓞纹如意耳瓶

  乾隆粉彩瓜瓞纹如意耳瓶,口径8.5厘米,底径11厘米,高35厘米。侈口,长颈,如意耳,鼓腹,圈足。该瓷器口部描金,口边、足跟外侧绘以回纹,瓶内施以松石绿釉,整件器物通身以胭脂红色为地,描画了26只瓜和10只蝴蝶,瓜蝶交织,蝶舞其中,布满器身,画工精细,寓意吉祥;底足落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矾红款。“瓜蝶”取谐音“瓜瓞”,“大者为瓜,小者为瓞”,其寓意出自《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原意为赞颂周民族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后来引申为子孙昌盛、多子多福之意。在瓶颈部绘画的蝴蝶图案中,蝴蝶双翼上的纹饰好似猫的两只眼睛,故称之“猫蝶”,取谐音“耄耋”,又有长寿之意。此件瓷器体现了清代彩瓷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

  颐和园藏同治红地粉彩开光龙凤纹捧盒

  同治红地开光粉彩龙凤纹捧盒,口径56厘米,足径23厘米,高22厘米。捧盒通身红地饰以梅花和蝴蝶纹,上、下两部分各有四处开光,开光中共八组龙凤双喜纹;捧盒内壁金彩绘有四个双喜字,内底金彩绘有笔、锭、如意纹,寓意“必定如意”;捧盒外底落有“长春同庆”楷书矾红款。此件瓷器虽为同治皇帝大婚定烧之器,但色彩和画工却大不如前。咸丰五年(1885)景德镇御窑厂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自此停烧十年;同治五年(1886)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72间,复兴官窑;同治七年(1868)江西巡抚负责同治皇帝烧造大婚用瓷,共126桶,计7294件,常落有“长春同庆”、“同治年制”、“燕喜同和”等款识。据《清档》第3122号记载:“烧造大婚瓷器10072件,均烧造粗糙。”由于咸丰御窑厂毁坏,窑工离散,同治御窑重建时间较短,烧造技术和条件一时难以恢复,所以致使此时官窑瓷器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郎窑红釉

  郎窑红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镇仿烧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鲜红釉瓷器而产生红釉新品种。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兼景德镇御窑厂督理主持窑务,由于清代官窑瓷器常以督陶官姓氏冠以窑名,所以在郎廷极为督陶官期间创烧的红釉新品种,称为郎窑红釉。郎窑红釉瓷器,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1300℃高温再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郎窑红釉瓷器造型以瓶、尊为主,尤以观音尊最有特色,釉色鲜红,颜色随垂流逐渐加深,釉面清亮,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有开片、鬃眼和牛毛细纹,口部釉薄露出胎骨白色,红釉垂流通常不过底足,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足为“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见红釉底,一般不署款识。

  颐和园藏康熙郎窑红观音尊

  康熙郎窑红观音尊,口径12.6厘米,底径14.6厘米,高43.2厘米。撇口,直颈,平肩,束腰,胫外撇,圈足。整件器物造型优美,线条舒畅;口沿白边无色,为“灯草口”;红釉自上而下颜色不断加深,鲜红如血;口沿之下釉面有细碎开片;器身下部呈现牛毛细纹。由于此种瓷器对于温度、气氛要求比较高,烧制难度比较大,故有民谚“要想穷,烧郎红,砸锅卖铁也难成”。乾隆皇帝曾题诗形容郎窑红瓷器:“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可见皇帝也对此种红釉瓷器褒奖有佳。

  仿哥釉

  哥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古朴自然的开片风格著称于世,其特点常以“金丝铁线”为人乐道。自宋代以来这一风格,深受民众喜爱,元、明、清各代沿袭风格不断发展,在雍正、乾隆时期仿古达到高峰。

  颐和园藏道光仿哥窑琮式瓶

  道光仿哥窑琮式瓶,高约26厘米,瓶身宽11.5厘米。圆口,短颈,方身,圈足。该造型取自古代玉琮,宋代开始仿照玉琮造型制作瓷器,故被称之为“琮式瓶”,元、明、清瓷器造型延续了此品种。清代乾隆时期烧造的仿哥窑琮式瓶较为常见,此件道光仿哥窑琮式瓶只是继承乾隆风格,瓷器釉面开片均匀自然,略泛青亮色,器身的方形四面均模印凸出的八卦符号,表面看来不过是瓷器造型吸收了其它的一些元素,其实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观念融入到瓷器造型中。此种瓷器造型和玉琮一样,同为口、足圆而外身方,象征了天圆地方;哥窑开片风格更突出表现了传统道教“大成若缺”的美学思想;器身模印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符号,象征了自然界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常见物象,而八卦又演绎万物构成了世间,与内圆外方象征天地的造型相合,将“器”与“道”合而为一,将传统思想物化为大成之作,其经典之处远远超乎了此件瓷器之本身,而是以其为缩影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的水平。

  作者系颐和园文昌院工作人员,多年从事颐和园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曾作《华士·胡博为慈禧画像始末》《颐和园藏瓷精赏》等文章。

(责编:潘佳佳、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