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粉彩茶盅 记录清明踏青风俗

黑王辉
2018年04月02日08:58 | 来源:石家庄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粉彩茶盅 记录清明踏青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和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节日”。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事实上,对于古人来说,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祖先,上坟扫墓的时节,还是踏青出游,赏花观景的好时节。西汉时期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清明风”,便是清爽明净的春风,能够催发万物生长。因此,古书《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遗留下来的器物,不少便与清明有关,并记述着古人的清明,像笔者收藏的这只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茶盅,便是其中一例。

  这只茶盅口径10.5厘米,底径4.3厘米,高8.7厘米,为粉彩瓷。茶盅表面绘有图案,正是古人的清明踏青出游。只见群山隐约,山色朦胧,远处氤氲一片,似乎在下着蒙蒙细雨。画面中心位置,有一个古代装束的老者正在缓缓前行,他笑呵呵地举着伞,望着前面的孩童。孩童骑在一头灰牛背上,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扯着风筝线,任由风筝飞在天上。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处高大院落,层层台阁;树木无叶,枝条倾斜着伸向天空,就像一双双能够托起太阳的手掌。在院落门前,有木条扎成的篱笆;篱笆旁边,有两块圆滚滚的大石头;石头后面,有一棵杏树,正灿然地开着满树的花朵,粉嫩粉嫩的,和青条绿叶相映成趣。

  天上下着雨,树上开着杏花,但还有树木未长叶子,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清明的那首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来,这正是早春时节的清明。看老者的模样,冠带典雅,文质彬彬,也许是辞官归隐的文人雅士,天下纷争,不再过问;世事纷纭,过眼云烟,只有妻贤子孝,儿孙绕膝,是人世间最值得眷恋的美好。正如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归隐山间,村居田园,成为厌倦尘世纷扰的士大夫最好的归属。也许,画面中的老者便是如此,趁着清明时节,为祖先们上坟扫墓的当儿,和子孙们快乐出游。孩子的欢笑声,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再加上隐隐青山遮望去眼,纷纷细雨在身旁,郁郁芬芳扑鼻来,也是人世间的一大享受。

  在茶盅底部,有大清光绪年制的底款,看来正制作于该时期。光绪年间,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黄昏之旅,国家内忧外患,官员自保不暇,百姓人人自危,似在走向穷途末路。制作茶盅的匠人,大概也希望能像画面中的老者一样,回乡隐居,在山间林舍终老一生。但对于受官府管控的皇家官窑工匠来说,这样的愿望,无异是一种可望而不即的奢望。

  幸运的是,目前正值太平盛世,古人的担忧我们不必有。在细雨纷纷,杏花开遍的清明时节,应该带上家人,走到山间、田野,来一场快乐的春游。这样,才不负大好春光,才不负美好时光。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