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体象卓然 落落珠玉

韩天雍
2018年03月20日08:58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朱复戡 节临《石鼓文》
朱复戡 节临《石鼓文》
原标题:体象卓然 落落珠玉

  石鼓,上无年代款识,也无作者姓名。加之诗文受损严重,缺文少字,且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等诸多原因,于是,学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自唐代千余年来,在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文学、美学、书法艺术等方面,学者们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对石鼓文在字词考释、石鼓排序、制作断代、拓本发掘等许多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先秦石刻文字,因其刻石的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的发现震惊唐代朝野上下,唐初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看到石鼓文的“打本”(拓本)后,皆惊叹其石鼓文字的“古妙”。开元年间的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道:“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叙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作《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这一时期,与中国最古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相类似的还有二、三块碑。其一为“岣嵝碑”;其二为“祝融峰铭”,亦称“禹碑”。原在湖南省衡阳县北五十余里的衡山主峰岣嵝山中的云密峰处,为颂扬夏禹帝治水时所刻,存有72字。吴越春秋时赵煜曾登大禹之衡山,得金简玉字为发端,至唐代诗人歌咏赞颂者颇多。唐代韩愈(768—824年)在《岣嵝山》诗中写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另外,刘禹锡(772—842年)在《吕衡州寄诗》中对禹碑也有如下描述:“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龙虎形。”然在其后的宋欧阳修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中未见著录。对此朱熹在《韩文考异》中论述颇详,韩文公并未亲身目睹实地考证过。宋张世南在《遊官纪闻》中提到在南宋嘉定中(1208—1224年)有一个叫何致一的人游历南岳,由樵夫引路寻到其碑文50余字并拓下来,摹刻在岳麓书院的石壁上。另一种说法,即蜀人由樵夫引路获得72字的拓本。然二刻石原石及摹本皆未能留存下来。凡此种种,以上两碑疑为伪物者不胜枚举。因此,将石鼓文视为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是众望所归。

  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县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虢季子白盘”,其器的铭文书风与石鼓相类似,从而也成为我们断代石鼓的时代资料。许多学者认为“虢季子白盘”为周宣王时代的产物,与石鼓时代相近。另外,近年来在甘肃省东境的秦州出土了“秦公敦”,全文103字,与石鼓文相较,颇为一致。罗振玉在《松翁近稿》中在作“秦公敦”考证时说:“书法字体纤悉不殊,惟石鼓结字较敛,而此稍纵耳。”王国维在《观堂别集》中亦云:“字迹雅近石鼓文。金文中与石鼓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盘》及此敦耳。”当然,与石鼓相类似的器物铭文还不仅如此。石鼓文历年久远,再加上风餐雨沐,其文字剥泐严重,因此韩愈在《石鼓歌》中发出感叹:“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石鼓文的拓本,自唐代就有,但未能流传下来。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存字462字,并附钱逵的释文,即范氏《天—阁》藏本,然早已毁于战火。明代时辗转至丰道生手中,后归范氏天一阁所藏。明安国所藏石鼓拓本,民国时期上海艺苑真赏社老板秦文锦将其售给日本东京的河井荃庐氏。现归为日本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收藏,二玄社出版的影印本《石鼓文》字帖,即明安国(桂坡老人)所藏的中权本、先锋本和后劲本,皆为宋代拓本。此外,世间传存的石鼓摹刻本,如清代阮元在扬州摹刻本及张燕昌、姚觐元、尹彭寿等刻本,皆始于天一阁北宋拓本或由此而出。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张怀瓘在《书断》中赞美石鼓书法时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石鼓文的出现,成为金石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书写材料也由殷商时期镌刻的龟甲兽骨、至两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而转换为石刻材质的花岗岩。经过千年的草莽地下掩埋,风化腐蚀残破,其文字斑驳不堪,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模糊性,其雄浑遒劲的线条是其他书体中绝无仅有的。它在继承两周金文的基础上,使得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用笔中锋挺近,点画粗细相等,结体平正对称。整体气势大气磅礴,既有金文的古朴遒劲的雄浑厚重,又有过渡小篆时期的楚楚风姿。它上承殷商甲骨、两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完成了由龟甲兽骨到青铜铸造的材质的转换,而由此完善了金石学领域的文献材料。因此,学《石鼓文》可上追两周钟鼎铭文,下学秦代小篆及汉代隶书,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楷模。康有为先生称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海派金石大家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文的临习、研究与创作,在篆刻、绘画、书法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得益于石鼓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导、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