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王绣: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

王绣
2018年03月09日09:19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两会快讯 | 王绣: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文联副主席  王绣

关于尽快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

国花是国家独立、社会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国人精神、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我国是迄今为止唯一未定国花的大国。这与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极不相称,也非常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花文化魅力、支持中国花卉业参与国际竞争。周恩来总理早在1959年就提出“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象征着富贵和吉祥”,全国人大也于1994年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全国评选国花活动,人大会议若能将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国花确定下来,实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根据我国的国情,全国评选国花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提出当选国花的条件是: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备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依照上述条件,牡丹最适宜做国花,其理由是:

(一)牡丹有着中华民族的同步发展史。国运兴,牡丹盛。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祖先的智慧与才能,经久而不间断地渗透到牡丹的发展进化之中。牡丹花大色艳,枝叶并茂,最能体现泱泱大国气度,寓意富贵吉祥,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征。

(二)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自唐宋以来,便有“国色天香”之称,被誉为“花王”。唐、清两朝曾将之确定为国花,在民间影响深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牡丹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牡丹艺术,其他花卉无法与之比肩。

(三)牡丹是原产我国的世界名花。栽培历史长达1500多年,8个野生品种全在中国,现有品种1000多种,十大花型九个色系,长势强,分布区域广,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根可入药,花粉种子可作美容保健品。

(四)牡丹在我国国产花卉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全国栽培面积已达二十余万亩,牡丹四季开花技术能使牡丹天天开花,牡丹快速繁育技术使广大花农能够从事牡丹生产开发,牡丹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五)牡丹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在1994年评选国花活动中,全国各省市区全部赞成牡丹为国花,有18个省提出一国一花是牡丹的意见,牡丹早已是国人心目中深印的不成文的国花。

建议方案如下:

(一)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在当前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下,把国花确定下来,一是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二是可以鼓舞人们投身于绿化祖国、建设秀美山川的事业之中。三是可以提高对发展我国花卉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发展牡丹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二)代表性

牡丹均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香色俱佳,花文化内容丰富,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牡丹始于魏晋、兴于隋、盛于唐。远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为国花;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上千年来,牡丹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花王和国花。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以牡丹为国花,牡丹作国花更彰显唯一性和独特性,为世人熟记。

(三)法律设计

1. 牡丹称谓: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

富贵花、花王、国色天香

2. 定义:中文名称: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虎耳草目Saxifragales;科:芍药科Paeoniaceae;属:芍药属Paeonia;种:牡丹P. suffruticosa

3. 形状: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9大色系。

4. 牡丹文化基本内涵:牡丹代表着幸福、和平,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是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彰显了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寓意:国尊繁荣昌盛,家谐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

5. 牡丹作为国花的明确定义:由国家花卉主管部门依据1994年评选结果,或再次组织开展评选活动,提交全国人大确定,并以法律形式明确。

6. 牡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部门、海关部门加强对牡丹品种、技术、商标的保护。依托中国花卉协会,加强牡丹新品种育种、新技术研究以及中国牡丹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

建议:尽快将牡丹评定为我国唯一国花。

关于将河洛文化纳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往来合作,推动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数千年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以文物考古、唐三彩、书画技艺、牡丹文化等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还是建筑工艺、民俗风情,其中蕴含的包容、合作、求同存异的思想,可以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友谊,进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2017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作为洛阳的一个发展重点。近年洛阳市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书香洛阳”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艺术创作精品不断,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

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深入研究发掘,做好河洛文化的整理、传承、创新和弘扬工作。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文物、书画、戏曲等河洛文化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访问交流,以艺术家的个人影响力、文学艺术成就和学术成果,与相关国家文化与文学界进行对口交流、交往,增进友谊促进发展。

(三)支持洛阳市“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论坛、展会、展演活动在洛阳举办,促进洛阳市文化文物旅游产业发展。

关于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也是近年来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全民生活品质,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竟争力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逐年提高的态势。随着传媒、影视、娱乐、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文化传媒市场投融资也不断加。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产业建设一哄而上、品牌意识不强、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一:文化产业建设一哄而上,出现“滥文化”产业现象。

从政府层面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产业中,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够透彻、界定不够唯确、调研不够深入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上马文化产业企业,以至于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的现象,导致低层次竟争,同质化发展。

从个人层面讲,有的投资者缺乏对文化市场的分析,缺乏对文化产品的认知,盲目跟风投资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根本的区别,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与其他产品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产品”更加注重传递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了披着“文化”外衣的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化产 ,缺失的是文化的“根与魂”,这与国家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是相悖的。

问題二:品牌战略意识不强,文化产品需提档升级。

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措施,但是目前许多文化企业还不具备明显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

比如我所在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闻名全国的唐三彩等工艺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从创作到工艺,再到包裝品位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被挖掘,能看到的还是传统的唐三彩马、驼、仕女俑等,创新力、影响力不强。

洛阳是牡丹花城,围绕牡丹做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如牲丹茶、牡丹饼、牡丹香、牡丹精油、牡丹工艺饰品、牡丹瓷等,这些产品如何与文化深度对接、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等如何对接?这都缺乏统一的策划和管理,缺乏叫得响的大品牌,品牌拉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题三:文化产业人才匱乏,缺少行业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是当今最具活力的产业,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有很多方而。其中行业领军人物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尤为突出。

从行业分类看,文化产业十大类各种行业都缺乏高端的领军人才、经营人才,以至于许多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都在各自经营的小圈子里单打独斗。

缺乏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创作机构,缺乏熟悉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的产品管理者,势必影响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难以创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从而制约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全面提升。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序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伟战略下,如果不高瞻远瞩,从顶层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加强顶层设计,首先各级政府要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顶层规划;其次要有一整套的政策支持链与保障措施:三是要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促进特色创意产品的开发,并力求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才能做大文化产业航母,促进文化产业创新,促进丈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议二:强化品牌意识,突出品牌效应,打造龙头企业,推出文化精品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精昴的叶代已经到来,文化创意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必须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文化精品。

发展文化产业,重在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宣传;提高项目品质。首先,要做好品牌的准确定位,这是塑造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核心;其次,要使

创新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装文讹创意,充分展现化的传播力;三要立足地方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些精品。

建议三: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培养和储备文化产业方向的精英人才。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文化产业行业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匮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结构要求较高,但各大高校很少有相关专业,建议各高校可开设文化产业专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科班人才。

各级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培训机制,对文化产业企业有计划、上规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人才储备库,为文化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人才资本。(记者张婷婷 整理)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