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杨晓阳: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2018年03月05日10:49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杨晓阳: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抓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

  提案一: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作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是必修课。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0%,受过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则更少,全民的艺术教育根本谈不上。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在全国14亿人口中能有多少人具有基本的艺术史常识、具有基本的艺术评价标准呢?答案是微乎其微的。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如果中国同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人民对艺术的欣赏、对艺术基本知识的具备差距非常大,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无法对外发展的。一般而言,在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之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现代,对艺术欣赏的品位越高。而当前中国的现状并非如此。对于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如果他们极少受过艺术教育,艺术水准很低,那么,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可能更大程度上刺激低俗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欣赏、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影响,进而导致了艺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提议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国人从小就像去公园一样便利的去看艺术史,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如何流变……一直到当下。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全面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同时促进国人借助艺术去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当人们对艺术高低雅俗之间的分界、底线有了认知,再用这个标准来看当下纷繁的艺术品,自然就会有客观的判断。

  中国作为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应有自己的艺术史博物馆。

  提案二: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

  在国际上,美术实践类是没有博士的,如国际一流的巴黎美术学院等。

  而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美术实践类博士”中的“实践”和“博士”是分属于两个系统的概念。“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实践指向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而美术博士,也即美术理论研究关照的是事物背后的规律,需要多学科支撑,它最终指向艺术的共性研究。

  众所周知,事物具有共性就缺乏个性,有个性就缺乏共性,现在把个性的学习冠以一个理论的名字,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实践和研究混为一谈,好像将“动物”和“动物学家”混为一谈,“植物”和“植物学家”混为一谈一样。

  当然,中国美术史上不乏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等。但对于整个美术群体而言,他们是翘楚,是个例;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先是实践家,在总结美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延伸出对于美术理论的建构,这些人也都不是以目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美术实践类博士”所培养出来的。

  现在美术学院以博士学位和博导为最高的学位和最高的教授级别,导致的结果已初现:美术学科教师中的“美术创作名家”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和结果证明了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予以充分地调研和解决。

  提案三: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抓实

  本人多年一直提议,国家要有“文化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文化的繁荣发展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拉开了重视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帷幕,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国家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核心精神。但几年过去了,虽然相关系统关于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学习,以及基于学习体会开展的活动陆续进行,但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系统设计、组织和战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纲领,纲举目张没有“目”,关于“纲”的下行路径没有科学完备的体系、步骤和方法,就难以实现对“纲”的准确、全面贯彻。

  因此,希望有关部门牵头,有核心、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踏实做出总设计,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负责人,进行整体构架、形成体系,并科学地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分步实施。(记者胡立辉、傅梦妮)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