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如果国宝会说话——贾湖骨笛

2018年03月01日08:3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贾湖骨笛

  图为日前在河南博物院拍摄的骨笛,舞阳县贾湖村出土。资料图片

 

  9000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丁晓逵一直珍藏着一支仿制的骨笛,它的范本,就是7800到9000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1986到1987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20多支这样的骨笛,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了。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五孔,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正反映着这种文明的进化。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而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修正。直到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

  9000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

  今天,在丁晓逵以及更多的中国音乐家这里,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乐器,也具有非常现代的表达。只是贾湖骨笛的影子也许一直在背景处低吟着历史的回声。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9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责编:赫英海、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