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技术让古画“活起来”

每个热爱艺术的人徜徉在博物馆中,都渴望与古画能有“亲密接触”。然而,古代画作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为有效保护,需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令许多观众与之缘悭一面。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古画修复实现了“跨界合作”,“唤醒”了沉睡的古画,让它“活起来”“动起来”,甚至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时光穿越感。技术的进步还让沉睡的古画有了替身,有效缓解了古画在保护和开放方面的矛盾,在保护真迹、弘扬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数字化的“传移摹写”在画面内容、修残补缺上的还原程度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准,但技术的有限性令复制品与原作间仍然存在差距:在材质上,古画真迹的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等都是从天然矿石中提取,纯度之高、精度之细,堪比顶级珠宝,复制品的色彩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其次,古画具有的“精气神”,是古代艺术家注入画面的艺术气息,承载着人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活动,这是机器印刷所无法比拟的。
日本科研团队近来研发出的新复制技术,通过突破印刷技术上的局限性,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工传统绘画技术,使复制品具有更接近原作的真实感。目前,已复制再现了包括敦煌第五十七窟壁画、克孜尔第212窟壁画、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法隆寺金堂壁画,以及一些浮世绘和油画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壁画是我国初唐时期、距今约1400年左右绘制的佛教绘画。边长不足5米的方形窟内保留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南壁的菩萨,曾被已故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称为“东方维纳斯”,在日本声誉极高。
然而,要想一睹“东方维纳斯”的艺术之美却并非易事:日本与敦煌距离遥远,且为保护壁画,石窟有可能被关闭。2017年,研究团队利用新的复制技术将五十七窟整窟进行原样复制,首次实现壁画与石窟空间环境的真实再现。观众走进展厅里的“石窟”,通过近距离欣赏壁画和雕塑、触摸土质壁画的斑驳感和“东方维纳斯”头饰与服饰上沥粉贴金纹样,全方位感受初唐佛教的艺术魅力。
从实际展出效果来看,复制品不仅是原作艺术表现性的替身,其可触可摸的特点更允许近距离鉴赏,增加了展品与观众间的互动。对于那些不可移动的壁画来说,复制技术让其真正“活”在世界观众眼前。
2001年,阿富汗巴米扬壁画被炸毁,世人再无缘看到这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但保留下来的许多照片与数字技术和传统绘画的融合,让巴米扬东大佛头顶的巨幅壁画重现,让原本已经消失的世界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
文化遗产的意义跨越国界,烛照历史,连接未来,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它们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技术进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继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持,数字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